胡斌斌 |“时代新象——全国青年中国画家推介工程”80新象推介画家

2022-02-26 19:29:23



我的"时代新象"


作为一个八零画家,能够入选“时代新象——全国青年画家推介工程”我感到十分荣幸,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有幸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画家朋友,也感到万分欣慰。在八零画家这样一个群体中,非常需要这样的平台,也渴望有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

“时代新象——全国青年画家推介工程”组委会通过线上征集、网络投票、线下评选、入选展出的形式全方位、大规模、立体化的办展模式很好契合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当代青年画家理应与时代接轨,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

本次有幸能入选的作品,多是在致敬传统经典作品的同时,深入生活常年现场写生,进行素材收集、整理提炼、加以创作的作品。本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在生活中凝炼笔墨语言,提炼鲜活的构图形式,赋予画面以生活气息,望各位同道斧正!


——胡斌斌 



《梦里家山》  138 x 69cm


胡斌斌在硕士三年的研读过程中渐渐让我对他有了认知与了解,直到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不娴辞令,为事厚道,乐于助人,刻苦勤奋,在同学中有很好的口碑。三年中随我万里行路、写生远足。他的潜质让我对他信心满满!他对绘画要素表现出的吸纳力与敏感力,尤其对笔墨的领悟以及对物形意趣的捕捉都表现出一种优良的天资,而这往往正是从艺者的先决。三年中全身心在画中,多于行、少于言丶不世故,更缺乏一些同龄已很善长的社会方式和散发出的浓浓社会气息,不过尽管他们是初踏艺道,前路漫漫,我仍以为他是未来的真艺者。


——陈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


《陕北往事》  186 x 92cm


《圣域》 138 x 69cm

胡斌斌注重以书入画,勤于书艺的积累,于笔墨中看重笔的因素,看重笔的独立审美价值,追求表现手法的纯粹性,多焦墨,以现实物象为载体,在书写性的笔墨中体悟笔与形质、笔与心性的复杂关系,画面单纯而意蕴丰富是其追寻的艺术向度。


——陈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


《红色记忆》 186 x 92cm 


《丰收》 186 x 92cm

笔墨谈

且不谈古人那一整套经验,首先说明一点,即以古人之笔墨入画,那是在回忆,在验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写生意义不是最大的。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验证并且总结。

既然要谈笔墨,就不得不考虑时代性的问题。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也就说明了笔墨是服务于一个时代的特性的,也是符合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环境的。反观现在写生的时候,山未必是以前人(古人)所绘的山,物也一样。那么当下所出现的新事物也许是前人未见过之物,更何谈笔墨表现呢?总之,在写生时,切忌以经验入画。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第一眼的感受。如果有些事物是任何人都没有画过的,无图式或经验可以借鉴,那就可以完全抛弃以往所学的那些特有的勾、皴、擦、点、染等程式化的技法。好了,这样问题又出来了,既然这些都用不到,那为何要苦苦临摹,专研古人呢,那岂不是害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那就要看自己如何处理临摹和写生的关系了。如果说在写生中有太明显的符号性的东西,那就中了古人的毒,无法自拔。如果说能够看到古人的气息或者影子,那说明在写生中还是对程式化的笔墨有所改造。最好的是用学到的传统的笔墨关系,来运用到写生中去。何为关系,下面会谈到。在领悟了古人处理这些关系,例如树、石、山、瀑布等一系列事物之间的前后、空间、枯湿、浓淡等一系列的处理方式,在(学习)写生的过程中就不会陷入套路,加上感觉是活的,有变化和生命的,这样一来,所绘之画才会具有当地特色,那笔墨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不也随之有所表现来了么。


——胡斌斌《写生笔墨谈》

 

《藏域组画之四》 96 x 96cm


《牛棚子》  96 x 96cm

笔墨关系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谈到画面或者谈到艺术的时候也是如此。一旦懂得了如何处理画面关系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看景不是景,而处处是画的感觉。说到此处,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便是笔墨“关系”。那么何为“关系”呢?简单地说,关系就是抽取现实景物中最本质的最能体现其审美特质的东西。就以一首诗来说,“蝉燥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当你走进深山之中,如果说有很多“游人”,那你根本就听不到蝉声,更不谈“静”。但是如果在盛夏之时,一个人独自走入深山林中,便有蝉燥之音,这样能给人一种空旷的“静”。这即是重点所在:“静”必须是在人少的前提下,因为只有人少,才能闻见蝉燥之声,而蝉燥又能传递给人一种正值夏日的信息。这样便是一种关系——人、蝉燥声、夏日。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关系能让人感受诗外诗,境外境。也如苏轼所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作诗通常欲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绘画亦是如此。在画面造境之时,亦是需要推敲的。在进行推敲之时,就要考虑笔墨关系。而并非讲故事似的照抄对象,那样就没有意义了。我们需要抽出事物中众所周知的却未能直观传达给大众的一种自己独有的感受,如“大漠孤烟直”,将此话转换成笔墨是非常美的一幅画面:当你看到沙漠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沙海,或沙中有少许植物,偶尔还能看见一缕青烟。好了,接下来便是组织画面之谈。若将所见之景物全数挪入画面,那一定会平淡无奇,因为你能见到的别人也都能看得见。对于画意和意境,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该删的该减的就得舍。我们试着理解“大漠”一词,人们可以联想到沙漠的带给人的孤寂感,那在画面中就不能出现太多琐碎繁杂的东西。如果出现了,那就不是沙漠的感觉了,孤寂从何而来呢?再加上“孤烟直”,此三字已经透露出了一种境,是诗外境。烟是“孤”的,说明人烟稀少;“直”说明了宁静,无一丝风动,而不是“浓烟滚滚”,这种关系就很明显了,一横一竖的辽阔式构图,给人以无限想象,无需见长的赘述,几笔即能抓住重点,这就是第一眼感受的结果,投射到画面中刚刚好,不多不少。

总之,笔墨能传达出大众对于事物认识中的某种感受,是一种间接的能使人感觉到生活中的某种哲理层次的理解。简言之,就是能使大众产生共鸣,能影响大众的艺术。


——胡斌斌《写生笔墨谈》

 

《川西记游之二》  96 x 96cm


《川西记游之三》 纸本水墨 96x96cm


胡斌斌

1988年生,“时代新象——全国青年中国画家推介工程”80新象推介画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沙坪坝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参 展 经 历

2018年作品《梦里家山》《圣域》《山高水长》《川西雪域》入展时代新象——全国青年中国画家推介工程

2018年作品《红色记忆》《丰收》《陕北往事》入选首届“宝龙艺术大奖”

2016年作品《巴山清暁》入选“巴渝山水情-重庆市中国画展”

2015年《在·西南》四人国画联合展览·北碚美术馆

2014年作品《西地高秋》入选第五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重庆选送作品展

2013年“履西画记”西部写生作品三人展·西南大学美术馆

2013年作品《郎木小镇》入选海峡两岸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论坛

2011年作品《太行风骨》参加第二届重庆市青年美术双年展专设分展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师生美术作品联展


2014年作品《天地大美》获第四届全国院校美术大赛“优秀奖”

2013年作品《逸——天地大美》获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山东省中国画作品展“三等奖”

2013年作品《早春图》获山西省中国画经典作品临摹展“优秀奖”

2013年作品《海东写生系列》获第四届黄原奖学金“提名奖”

2013年作品《甘南清真寺》入选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第九届学生作品年展获“二等奖”

2013年作品《逸》获沙坪坝区群众文化艺术节“金色之韵”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二等奖”

2012年作品《太行风骨》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二等奖”

2010年作品《金秋古镇》参加“巴渝情——台湾行”赴台展出获“入围奖”


“时代新象——全国青年中国画家推介工程”
【点击了解】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