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广州 | 95后创业公司CEO:公司要成为下一代宝洁

2020-11-24 05:51:37

采写 / Moking

这是HumanStory第17篇文章


Moking

文章引言

今天的采访对象是位年仅22岁的创业青年,如今已是广州一家规模颇大的传媒公司CEO.

他15岁考入中山大学,随后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校园刊物《逸仙周刊》及多个报纸杂志,传播过多个公共事件和社会议题,获得包括等多位公共知识分子的肯定和支持;紧接着在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迅速转型,在微信推出公众号功能时开设校园自媒体矩阵公众号,赢得人生第一桶金,被媒体称为“校园默多克”。

与此同时,他还是广州市海珠区唯一的90后。

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走上取得今天众多的成就?

见面这天,我们谈及他的创业历程和成长轨迹,以及他这些年面临的起伏和收获的心得。在他与同龄人拉开的差距里,我们能否找到可供学习的成长经验和行动知识?

我叫高海波,来自皖北小城安徽阜阳,今年22岁,目前是学壹公司的CEO。

我现在管理一家新媒体电商公司,也是一家消费品公司,比较特殊的是,我们既是一家甲方公司,也是一家乙方公司。除了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我们也做内容电商平台,为其它公司提供产品或品牌的营销及销售服务。因为我最开始是做内容出身的,所以内容营销,包括用新媒体语言做电商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怎么看待我22岁就当上公司的CEO?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去理解——今年已经是我毕业第三年了,那么毕业三年做一家小公司的CEO是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事实上,我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我这个年龄甚至比我年龄小的人当上CEO有很多,而且现在成立公司的成本很低,只有优秀的公司CEO才值得认可。

▽  从公共领域到商业世界

我毕业于中山大学,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国内高校学生普遍都有一种公共情怀和媒体理想,会主动关注人文、。当时国内蛮多优秀的关注社会的高校媒体,比如复旦大学的“九十九度”,武汉的大学生的“浪潮”,包括中大之前也有一本独立杂志《在场》,这些媒体大都反映了高校群体对于青年和社会议题的思考,但就媒体本身的形态而言,这些都是学生兴趣的延伸,不完全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产品。

包括我自己也一样,我在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一本学生刊物叫《逸仙周刊》,团队成员都是学生,传播的内容还是比较多关注青年、公共社会议题,但因为团队规模小,所以每期也做不了多少本,而且传播效应也不强,只能说是我们理想的承载体,一种精神寄托。

反而是后来开始做新媒体,尤其是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号功能后,才更多的实现媒体的传播功能。所以从创办《逸仙周刊》到选择新媒体领域创业,这一切不是有计划性的。创业,并不我出发时的目的。但同时它也不是跳跃性的,这种转变过程遵循着一定的逻辑。

2014年我临近毕业,整个校园媒体团队面临传承的问题,怎么办?刚好当时新媒体商业化的机会来了,我就和另外两个校园媒体的团队创始人商量,一起创办公司。

刚开始成立学壹公司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好要做什么产品,我们一批人在学校的会议室开会想这个问题。最开始想着就是大家一起玩,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直到10月份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招聘第一位全职员工开始,我们才确定要做什么产品——在微信平台做一批校园自媒体矩阵的公众号,传播一些高校资讯,比如《中大不可不知的50个秘密》、《广州大学十大不老男神》之类的“内容”,然后配合一些小游戏、H5、转发抽奖、关注投票等互动活动。

但是当你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生意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定位在校园媒体还是比较狭窄,传播的人群不够广泛,于是我们开始把人群扩大,选择了泛青年这个群体,针对他们来制定内容。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广州比较早一批做微信公众号的团队,还是踩了一波行业红利,涨粉和商业变现都比别人快,也让我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从一个做具有公共情怀的校园媒体,到把传播当成一门生意,这个过程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转变。比如做《逸仙周刊》的时候,我们的新闻伦理很强,团队参考着本科新闻教育的理论来约束自己,要求内容做到客观公正,信息来源至少有两个独立渠道确认,不能操纵公众情绪。但是当你的定位从校园独立媒体变成一种商业产品的时候,这些要求自然会弱化,新媒体渠道确实会更加注重情绪和传播,而不是事实和态度。

2015年年初开始团队发展比较快,从拿了投资开始,我们的团队规模迅速扩大,从年初元旦的7-8个人,到2015年年底开年会的时候已经近80人了。那个时候没有竞争对手,粉丝增长快,客户也多,你只要用很廉价的手段就可以在学校圈一波粉,并且很高效的获得广告赞助。我记得当时《南方都市报》还做了一篇报道,列举了几大校园自媒体标杆性人物,我也是其中之一,以致于一些人会用那篇报道的标题称呼我为“校园默多克”。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我们团队对未来经营信心爆棚,觉得明年各方面规模还能再翻一番。当时我们又认为校园自媒体只是一个细分市场,所以应该继续拓展其它项目,于是开始涉足金融公关和网络影视等模块,其实我们在这些板块并没有优势和基础。这就导致团队成本不断增加,在运营不佳的情况下,16年年底公司的资金链出现断裂。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期间也想做一些调整,比如关停一些不赚钱的业务,或者压缩一下团队规模,但是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如果教训不够深刻,是学不到这门课的。

资金链断裂之后怎么办?我们合伙人一起思考是否还继续创业。但其实在生死存亡前,求生是一种本能,所以我们开始快刀斩乱麻地去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团队最后只保留不到30人。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后来我开始复盘整个事情,首先我们是认可创业这条路的,在这一年里,我们的成长也是非常迅速,而且当时还有那么多资源在,一定可以找到新的出路。

那个时候我们发现在那么多微信公众号里,美妆号的定位是比较特别的,就觉得它会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真正做起来。可是后来发现进去的时间还是有点晚了,而且跟同行相比,我们天赋不够——很多美妆博主本身就是美女,也懂得化妆,而我们只是一个直男团队,完全出于商业形势的判断才去做的。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做内容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想弯道超车或者做玩法创新都比较困难。

所以在16年年底,我们团队选择了做化妆品电商这条路。刚好我们在内容这块打下了基础,所以就用内容去帮助电商变现。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其实又有很多从零开始的摸索。但这次就稳健得多,收入规模和增长也比较ok。在这个过程里,我对电商和新零售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们公司现在对自己定位其实是一家消费品公司。

你问我怎么看待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刺激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也变得更加务实和谦卑,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前面困难也会很多,但路不远人嘛,总是要走才会遇到困难解决困难。

▽  责任、孤独和信心的交织

我什么时候意识自己要开公司创业?其实在没有注册公司的时候就有不少客户找我们做推广,那推广就要给我们付费,付费之后我们就要给对方开发票。但是当时我们不是公司,根本开不了发票,包括一些报纸想找我们合作,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或者刊物让我们运营,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校园工作室也很不方便,这个时候就意识到很多组织行为都需要有一个公司主体。

另外就是我们团队当时也没有一个合法性的基础,比如你带团队做事,对方是把你当做学生社团,那可能投入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对不起,我要去约会”。所以成立公司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成为公司的成员,就要按照公司的规则来做,否则就不要加入了。

但真正组建公司之后,在不断往下做的过程中你就会不断触及到商业的本质。首先你要解决团队吃喝拉撒的问题——最基本的就是工资。所以越到后面你就越要去考虑经营的问题,这会让你更加务实,不能太天马行空。同时也意识到大多数的商业行为都要经历很痛苦的过程。

所以现在我为什么要做电商,就是因为电商的流水比较稳定。而且你的产品是好是坏,文案是否吸引人,图片设计够不够出彩,它都有直观的效果表现出来。但是做媒体,它的内容和经营是分开,销售也是非标准的。所以我认为做电商比较符合互联网的特征和趋势,也符合我们团队的调性。

当然,这种转变也出于个人的责任感。作为一个团队的经营决策者,一件事情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质量,本来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没有什么积蓄,如果我这个月的钱赚少了,那他们的工资和奖金也相应的减少,生活就会有很大压力。而作为创业者,因为自己导致别人生活状态不好,是会非常自责的。

公司有一位女同事跟了公司两年多,她家人一直希望她去深圳,觉得深圳那边发展机会好一点,但是她还是决定在这个团队继续做下去。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她那么信任我,把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间放在我的事业上,我对她就要负起责任。还有一些团队成员结婚生子之后生活压力也更大了,这些也需要我考虑进去。

说到企业价值观,我们公司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成文的价值观说法,但是我自己签名档上一直写着“勤勉向上”四个字,内部开会的时候我也经常跟他们讲这个精神,我相信有一些潜在的观念会逐步协调。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公司早期创始人个性特征的外化,腾讯的低调和马化腾的低调相关,阿里的高调也和马云有很大关系。那我们公司在价值观上有两个个特征——关系平等,善于自嘲。团队相互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也都比较喜欢给自己开玩笑,包括我也很少去公开批评人或者大声拍桌子骂人,更多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表达。

这在管理上其实是个弱项,投资人或者股东会觉得你管不了下面的人。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做不了那种骂人的事情。我认为响鼓不用重锤,以简单的方式告诉他们,他们能听懂最好。

不过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这几年最深的感触就是公司的管理者和一般的同事,并不可能做真正的“朋友”。人格上大家都很平等,但是大家的角色不同,压力和责任完全不同。所以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就会很大的差异。其实我认识的绝大部分的CEO或者老板,情感都非常细腻,有时候嘴上不说,但是任何一点小事情他们都会感觉到开心或者不开心。就比如有员工在朋友圈抱怨公司一些小事,一般同事可能觉得事情并不严重,但是老板就会因此非常焦虑。

而且作为管理者,职业习惯会让他们和其他同事聊天时难免带有目的性,这一点可以说比较孤独。有时候开会,你知道桌面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想法,比如在只有一笔费用的情况下,两个部门都要争夺这笔费用,或者搞山头主义这种事情,但是它不属于业务的问题,你很难管理,但必须面对。

所以创业者确实需要一些正常的方式去发泄日常的苦闷,比如我晚上经常会去跑步,跟家人或者一些工作上不相关的人聊一聊自己面临的困难。有时候你心理已经有答案了,只需要跟别人说一遍,让自己更加坚定一点。

我创业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太多太多了。基本上能犯的错误都犯过了。比如16年有一个月,财务说公司发工资还差10万块,我就找朋友借钱。但是到了下个月又需要一笔16万的支出,我当时不可能再找我的朋友借了,就开始自己垫上。后来发现不对,因为如果现有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不改变的话,每个月亏空越来越大,这就会越限制你的手段。

所以我们就开始做了一个很痛苦的选择,砍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把公司里好的电脑卖掉,换上便宜点的电脑,然后更换小点的办公室,但是这样办公室的押金又没了。不过没办法,为了保证现金流,你就要牺牲掉很多利益。

人在有压力的时候就想逃避,恨不得全世界都找不到你。但我必须得硬着头皮面对,因为我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把钱赚回来。

▽  自我驱动及团队磨合

我这个人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先说说我的优势。

第一,我是个信息收集狂魔。从小我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看了很多书,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能感觉到我基本什么都知道一些,比较博闻强识吧。举个比较能说明的例子,在14年的时候,我就把微信公众号1000个关注名额给用满了,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的信息。

第二,我在人情上比较练达。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这里倒不是说我情商有多高,因为很多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合适的场合,才能发挥出你的情商,比如你想对一个人表示友好,给TA发红包,但是你没有钱,那情商就发挥不出来。但是当有了这种意识后,你会懂得怎么去捕捉别人的情绪。特别是当你在管理一家公司的时候,你要善于捕捉你的客户、消费者和同事的情绪。

第三,我胆子比较大,不会给自己设限,也不给自己找理由偷懒。这个社会墨守成规的人还是挺多的,但是世界是属于那些敢于创新,不轻易放弃的人的。多数人都有这种束缚: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比选择创业这种不确定性的事情要更安全。

但是我不一样,我的性格是如果觉得一件事情有意思,就随时可以把所有东西都赌上。我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都比我更有想法,能力也很好,但是他们都没有去做,可能习惯性地觉得事情没那么容易做吧。但我是个自我驱动力比较强的人,觉得事情可以做就马上做。而且我现在作为公司CEO,想偷懒非常容易,因为没有人约束我,但是我还是能够管理好自己。

至于我的劣势,有些也跟我的优势相关。

首先,信息看得多,必然导致注意力分散。我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在开会的时候会看手机或者电脑。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我能保持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很多事情,但是会议的专注度决定了会议的质量,如果在开会过程中错过几个重要的词汇,可能导致大家讨论不出什么结果。

其次,我的精力比较分散,思维太跳跃。我现在不仅是公司的CEO,也是啊,天使会会员啊,一个人要充当多个角色,那么分配到公司的时间就不够多。至于思维太跳跃体现在我看到什么前景好的是事情就想做,而且要做大,说难听点就有点好大喜功。

最后,就是我对钱不敏感。我19岁拿到第一笔投资人的钱,当时200万分两笔打到我的银行卡里——心想:哇,这么多钱,花不完了。这导致我后来盲目扩张公司的业务和规模,看到好的办公室租下来,看到优秀的人没想好他在公司做什么也招进来,花钱如流水,这是很不对的,也让我吃了很大的教训。人生的第一笔钱怎么来的,对一个人的金钱观影响非常大。

所以现在我做了电商之后,无论自己多忙,我都会每天把公司营收和利润数据填到表格里,每天看着它们变化。在这个习惯做了大概大半年之后,才开始慢慢好转。现在我可以比较清晰地知道公司一天花了多少成本,比如一天正常要花多少钱:房租、人工、这些是固定的。那我的毛利大概在什么范围?我要达到多少利润才能保证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复盘。

你说我看起来比较老成,跟我的年龄不太相符。坦白讲,年龄对我而言是一个劣势,而不是优势——你跟别人谈事情,如果对方觉得你是个小孩,那就麻烦了。所以在生意场合和用人上面,我很少回主动讲自己的年龄。

让自己看起来老成让我在生意场合或者谈判桌上有更多优势。另外就是我的整个生活作息习惯——长期缺乏睡眠,还要应酬喝酒,这也导致我快速老化。所以既是我主动选择油腻,也是油腻选择了我。

年龄给我造成了什么困扰?比如我刚出来创业的时候,在招人上就经常遇到问题。当对方知道我年龄后就没有把我当作老板,而是当成师弟看待。我在做金融公关业务的时候,有高管是从私募机构挖过来的,给他们的工资也比自己高,但是对方在心态上可能就把你当做有钱但是不懂行的“老板”,有时候会有一种“你不专业,你没有经验,我来做就行了”的态度。

不过这个过程我也在成长,我特别反感别人给我卖弄专业水平,所以我没有接触过的商业知识,管理知识,我都会主动学习。当然这可能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企业里,专业的事情应该还是由专业的人来做,如果所有人都没有老板专业,那他们只是分担了你的时间而已。我很多时候也很习惯性觉得这个事情我专业就让我来做,但其实你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这是一个需要磨合的过程。

具体怎么磨合,有几点。

第一,就是学会“不懂装懂”。当你遇到不懂的事情,不要立马去问什么,为什么。如果老板是一问三不知的,他们就会觉得你不专业。所以他们给我拿什么方案,我不会当面问他们,就算有什么问题,我背后去学习,去问其它专家。

第二,要找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来做中间人。比如说我不懂财务,但是我有一个特别靠谱的大学师兄是做财务的,我就拉一个群,让这个师兄兼职帮忙看下账。所以财务每次发的东西我看不懂,我先不回答,等我师兄给了意见之后,我再回复她。

第三,用行动证明你比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尽可能的多提想法,即便这个想法可能只是我从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看到的,但告诉他们这个想法,来回探讨,是有价值的。而且如果这个项目是按照我提出的思路推进,那我的局面把控也会多一些。

第四,善于利用资源。可能这个事情我不懂,但是我有钱有资源,那么你就要说服我,就必须把这个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比如你说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多少钱,可以赚多少钱,你必须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当他知道你有资源时,就会更加重视你。

当然,如果你问我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能力是什么。这个问题经常被讨论,EMBA有个说法,认为一个企业领导人首先得是一个专家,如果你不懂这个行业,没办法做。而且不仅要懂,你还要是团队的精神领袖等等多种角色。

但这些都是常规的说法,我创业到今天最大的一个体会——公司的领导人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资源分配者。你可以是个不懂行的老板,你的人格魅力多一点少一点也没关系,但最关键的是你要能把资源分配好。比如当你有一百块的时候,你拿这一百块用来干嘛?用来发奖金还是买原料?当你有1000万的时候,你每天怎么分配这些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机会成本。我个人认为资源分配及分配效率是最关键的。

自从16年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后,我就开始反思:我们的商业模式并非不成立,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发现问题就出在资源分配上。当时我们拿出四分之一的流动性资产租赁新的办公室和装修,并且不断地开拓新业务,但是这些业务都是没有利润的,而那些有利润的旧业务,我又觉得不够酷,不够大,这就犯下了很大的错误。

▽  知识海洋与航海精神

说到我的成长环境,我出身在安徽阜阳,是皖北一个比较落后的城市。因为我爸是做航运的,常年不在家,所以我从小跟我妈一起生活。

我妈是一个非常善良保守的人,从来不愿意担别人的人情,有时候周围的人想帮助我们或者给我们什么,我妈默认都会拒绝,倒不是为了自尊心什么的,只是她的性格就不愿意占别人便宜,而且我爸不在家,她也不怎么社交。

所以跟着她我也很少社交,在家基本就是看书。我妈不算高级知识分子,在阜阳农村一个镇子上的中学办公室上班,有几年也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她会利用这个职务之便不断拿书回家给我看,我爸爸每年从海外回来也会给我带书。所以我的整个童年,基本上就是我妈在旁边看杂志,我和我姐在旁边写作业或者看书。所以童年养成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花什么精力去处什么同学或玩伴。

我从小学就开始看《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这类书,最喜欢看历史书。我记得有一次老师上课,他说到“抗美援朝,解放军南下作战”,我当时就问老师:“老师,这个朝鲜不是在中国的东北部吗?为什么是南下作战?”那其实今天想想也确实有可能“南下”,因为鸭绿江是东西走向的,中国在北,朝鲜在南。但只是如果从广泛的地域上来讲,朝鲜确实在中国东北部,不过老师她可能并不知道差异在哪里,也回答不了我的问题。

再加上那个时候跳级,所以整个成长过程都比较瞩目吧,也是在这个环境下导致我不介意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我在读完四年级的时候就参加升初一的考试,然后考到全年级的第三名。那个时候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不过我后来没有马上去读初一,而是回去读了几天四年级,但是回去的时候在课堂上已经听不下去了。

当时我妈一直比较鼓励我跳级。可是去了初中上课,因为自己个子太矮,比同龄人矮差不多15到20公分,也非常不适应,现在想一下可能当时的同学,也不把我当正常学生看待。直到我12岁上了高中,军训的时候我还是站第一排的最边缘,但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和同龄人以及可以保持差不多的心态。

至于我爸,他以前是在青岛海事学院读书。他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应该就是他的职业。他是跑船的海员,见识非常广博。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他在全世界各地的照片,墙上一直贴着很大的世界地图。我爸每次到港口打电话回来,我问他你在哪,他就会说我在好望角,我在霍尔木兹,我在地中海,那我就会根据地图去找相应的地点,这养成了我“看世界”的开阔思维。而且他还会从国外带回一些书给我看,包括一些吃的玩的用的,让我即便生活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皖北城镇里,也能放眼看世界。所以一直到高中,我的地理课都是最优秀的。

另外我成长的环境,坦白说物质不发达的地区,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会高尚到哪里去,整个的环境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存在比较封建落后的思维吧。但是我爸在这方面表现出他的正直和高情商。他跟我妈感情非常好,从来没有发生家暴之类的事情,所以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童年阴影。我妈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比较容易焦虑和生气,但是我爸很擅长通过沟通去了解她,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沟通的能力对我影响很大。

我在几岁的时候,我爸就很从容地跟我讲述和分析各种生活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今天你妈不开心,会给我分析其中的原由。他不是哄孩子,而是真真正正地在教我人情世故,这种教育方式特别好。我认为父母越早跟孩子沟通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智成熟越有益。等孩子成长到一个年龄阶段,TA就会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环境,人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现在跟客户沟通,有时候谈到一个话题,我可能就会根据对方的喜好来表达我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写一些东西,但是我很少在公众场合表达,我不希望跟客户因为政见不同而影响到生意上的往来。你想想,,那是会死人的。

我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在业务上要求助我的一个师兄。那天晚上刚好欧冠比赛,巴萨对阵切尔西,我在QQ上发了资料给他,当时很晚了他竟然还回我。我就问他:“怎么晚了还没有睡?”他说他在看欧冠,问我是不是也在看球。我说是啊。他就问我喜欢哪个球队。

我当时就想,虽然我喜欢巴萨,但是巴萨不是一个普遍受人喜欢的球队,而且我回忆起这个师兄曾经穿过一件蓝色的球衣,就猜测他是切尔西的球迷。所以当他说你也在看球的时候,我就回了他三个字——切尔西。

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我觉得足球只是一项娱乐,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交往中的润滑剂,没有必要去争执让大家都变得不开心。在生活上,我信奉相对灵活的观念,一个可以让大家尽量都舒服的生活哲学,当然你也也可以批评为是一种投机主义。

▽  成为下一代宝洁公司

你说我在主流评价体系里,算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优秀,甚至有点心虚。好像除了年轻之外,我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值得拿出来说的。

创业这几年,我微信朋友圈经常会看到36氪创始人刘成城他们的信息,他是88年出生的,但是企业已经做得很大也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另外还有脸萌的创始人郭列,天使投资人薛蛮子,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优秀,而且他们对事业都非常的谦逊坦诚。我现在这点成绩根本不值一提。

我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公司可以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消费品公司。如果要我举个例子的话,我希望我们公司可以做成中国的宝洁,但肯定不是现在的宝洁,而是下一代的宝洁。现在的整个产品体系、营销体系都是年轻化的语言,我们的目标也是做年轻人群体。

说到我们公司,现在我们有自己的品牌,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但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内容电商平台,服务和销售其他品牌。电商正在内容化,内容也在电商化,所以这个其实是不冲突的。我们还是会继续做乙方的生意,第一是因为乙方的生意也可以赚钱,第二是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不少优秀的甲方,学到更多东西。

这种模式其实非常普遍。在在生意场上我特别佩服亚马逊的贝索斯,他特别擅长把自己的东西卖给别人。他最开始做图书贸易,后来开始卖自己的电子书kindle,最终实现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对手,自己的服务器做好,就能做成最大的云服务AWS。包括三星也要这样企业。手机跟iPhone去竞争,但是iPhone的屏幕是可能三星生产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它的屏幕最好,最便宜。

所以,我对我们现在这种商业模式非常有信心。

感谢对此篇做出贡献的所有人

包括但不限于采访对象,协同采访者永佳



 


点 击 阅 读 往 期 文 章

人在广州 | 我不想做伟大的人

人在广州 | 我是个边缘的图像生产者

人在广州 | 做任何事都一样:先活下去

人在广州 | 不做没有生命力的“干花”

人在广州 |中医师:维系婚姻的吃饭哲学

人在广州 | 我的路只有一条:抵抗到底

人在广州 | 男友骂我傻X,我报以沉默和游戏


HumanStory · 倾听城市人心声

HumanStory亟需您的关注和分享

我会努力为你呈现更多城市心声及故事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