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 2021-06-15 20:14:36
1
随着高铁开通,黎平优势开始凸显,在罗嘉梅看来,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侗族文化最为浓厚的县域,再加上良好的生态优势,一但交通畅通,不火都难。
2
喜欢民族文化的她,自己开客栈,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在不忙时做点刺绣,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寻找人生乐趣,她说,人不一定一生都献给物质。
3
更多的能和家人在一起,在新加坡的日子,一个人显得孤独……
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罗嘉梅接受记者采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看似漫不经心,但罗嘉梅很知足,从2014年开始,她的收入从每年12万元、15万元,再到现在前三季度都还没完,就超过了20万元,并且每个月都能提前半个月就把房间预订出去,发展的空间和希望是实实在在的。
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罗嘉梅接受记者采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当然,这些还不包括做刺绣等工艺品的收入,自己做的刺绣和马尾绣绣片,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加上帮左邻右居代销,她一年在工艺品的收入达5万元。
图为当地群众陆振才接受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采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图为陆振才接受记者采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问起现在的收入,陆振才眯着眼摇头微笑说:“那个就说不清楚了,每个月1000到5000都有,讲不清的。家家都有小车,肇兴镇上都好几百辆小车。四轮的,三轮的,两轮的都很多。”
图为当地群众陆振才。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一次外出旅游,陆彦梅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可以做成时尚或者流行元素,这给了陆彦梅很好的启示。
从市场调研、发展规划、贷款筹资、项目建设等一步步铺开, 最初选址于县城翘街,用多年积累的10万余元在翘街创建了湘黔桂靛染博物馆,利用侗族的靛染工艺,开始在文创之路上开发研究,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经营,靛染工艺文创产品的良性业态取得初步成效。
一支独放不是春,要叫肇兴花满园。陆彦梅在自己逐渐富裕后,带领着同村的妇女们,开办成立了一家以研发侗族传统靛染技术为基础,研究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集刺绣、侗族布料制作、传统服饰设计制作、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蓝靛靛染传统布料遇水脱色的技术瓶颈,合作社耗资近50万元进行自主研发的“豆染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用大豆作为染料的技术空白,目前该项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嘎老”商标权和《侗品源标识》著作权,进一步提高侗族靛染艺术的知名度和宣传靛染产品品牌特色,将靛染材料及靛染创意工艺品推向市场、推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靛靛染其独树一帜的保健功能,使它正逐步赢得世人的喜爱,发展前景广阔。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性的努力,将这一古老工艺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将成为致富一方的好产业。
侗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陆根茂接受记者采访。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摄
作为肇兴文化的守望人,肇兴文化博物馆馆长陆根茂亲自看到了肇兴的崛起。
陆根茂说,过去肇兴人年收入就1000多元,勉强填饱肚子,但随着旅游产业看好,黎平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自2012年起,肇兴就已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共投资4.5亿元建设了45个旅游文化项目,着力发展侗族文化旅游特色。陆根茂说:“如今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9000多。”
据了解,2015年肇兴旅游接待游客78.99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达781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32亿元。2015年,肇兴侗寨5000人口中已有1500人从事旅游工作,人均年收入在9600到12000元不等。
随着大数据和电商的兴起,肇兴旅游越来越和世界进行接轨,截止2016年6月,黎平县肇兴景区共有住宿企业76家,其中在携程网开展酒店预订等线上业务的有64家,占总数的84%,在去哪儿网的有60家,占总数的79%,在同程网的有39家,占总数的51%;有餐饮企业26家,在大众点评网站开展线上业务的有6家,占总数的23%。
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说,黎平立足良好旅游资源,按照“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以肇兴为龙头的 “百里侗寨”侗文化核心景区,把红色文化资源和大扶贫,大生态、大旅游等结合统筹,在传承好红色精神的同时,发展民族文化和绿色经济。
另外,黎平将打造以八舟河为纽带的国际康养度假基地,打造以翘街为核心的历史记忆工程,和肇兴侗族文化系列一起,用这三台“发动机”引领黎平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
注:封面图来源于黎平县宣传部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H5↓↓↓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苏江元 张恒
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汪枭枭
图|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潘承丽
H5|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胡蓉
见习编辑| 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