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好时光 | 2017我的阅读13宗“最”

2021-09-14 21:33:27

You are what you read,阅读让我们更美好。

《盛开的杏花》:梵高


2017末尾,后台读者催我该写写今年的阅读书单了。决定把杂志和图书放在一起写,因为都是社交媒体时代难得的纸质出版物,准备以“最”来归纳。这些图书和杂志并非全是2017年出版发行,有的是老书,皆因今年遇到,阅读了,在这里打一个总结:


 最“艰涩”的长篇小说 



作家金宇澄201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繁花》。新旧交错的布局某篇对阅读者是一次挑战,而整篇小说以上海方言为基础写作,亦是一次顽固的作家行为。按照金宇澄自己的话来讲,“我希望带给读者的,是小说里的人生,也是语言的活力,虽然我借助了旧故事与语言本身,但它们是新的”。


这是一本非常先锋的小说,所讲故事虽然是旧时代的人世沉浮,但以西方现代主义结构来讲述,一章写新时代,下一章又回到旧时代,新旧两条线索交错,最后再在某一章,让两条线索最终汇合,具有电影感,然而又大大超越了电影的局限性,练达老成。



喜欢金宇澄的笔法,上海话里的锱铢,曲径通幽,抑或是情致巧然,都在他编制的巨大文字嶂中得到铺展和升华。《繁花》不好读,人物众多,线索细密,百转千回。读到后来,我放弃了去理线索,我更享受金宇澄笔下的那份曲意纷呈,铺排的野心和各种意盼辗转之味。像这些话,“天井毕静,西阳暖目,传过粉墙外面,秋风秋叶之声,雀噪声,远方依稀的鸡鸣,狗吠……” “碌乱之中,无人会想到,李李(人物名)腰身后面,高级面料剪裁弯势与荡势之间,大提琴双f线附近,迷人弧度之上,一只陌生手,无声滑过来,眼镜蛇滑过草地,灵活游动,停留,保持清醒,静静的一搭的滋味……”


金宇澄与演员陈冲在《New York Times Travel新视线》

谈上海变迁


金宇澄在小说中引用了穆旦的诗:“那窒息着我们的 \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面对已经消失了的那个“上海”,和可能正在消失的上海,我们可以做的是阅读金宇澄的《繁花》!


 最真诚的杂志 


2017年,我的好朋友,無早书店的创办者之一Rosa,推出無早的第一本独立杂志《Seeds》(种子)。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真诚的一本杂志。



《Seeds》第一期主题是“记忆”,邀请了Rosa的好朋友(包括“好时光”),一起分享记忆中的人物,食物,城市,是一本充满了温情与希望的杂志。《Seeds》的出版前后经历了一年时间,从去年春末夏初的策划开始,到走访各地采访拍摄,邀约朋友写稿,到后期和设计师一起合作设计排版,印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奇遇与艰辛。但正如無早的存在,给予每一个热爱纸质出版物的人一点点的希望一样,《Seeds》的出版继续着这份希望,让温暖通过这些文字,图片,以及精彩又私人的个体叙述得以延展和荡涤开来。



整本杂志分为:人物,菜肴,地方三大部分(中间还有摄影师:编号223的摄影作品小册穿插其中,作为一个Interlude)。每个部分都通过不同的作者,受访者的写作和讲述,还原记忆中的一个人物,展示烧制味蕾深埋的菜肴,抑或是展示与自己经历缠绕在一起的地方,最终组合交织而成这本杂志。



Rosa说,并未把《Seeds》定义为無早书店的第一期出版物,因为有可能这是《Seeds》的唯一一期杂志,因为不想为了做杂志而做杂志。杂志——在Rosa看来,是内心最自然的情绪舒展,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在抚摸与阅读的同时,给予心灵最大的安慰。在杂志的第一部分,有我撰写的和香港作家陈宁的见面,以及香港回忆。


装修一新的無早书店,已经三岁了


 最迷人的诗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我今年才读到的诗人。她的诗句迷人,被称为是诗界的莫扎特。我一直觉得波兰这个东欧国家是一个诗意丛生的地方,虽然在锻造语言和文学的时期,很多作家都经历阵痛与审查,但是不得不承认,波兰孕育了太多优秀的文学家。



在阅读辛波斯卡的诗歌前,我得知,当年导演基耶罗夫斯基看了辛波斯卡的诗集《三色》中的一首诗《一见钟情》,发现诗歌主旨和自己正在拍摄的“红白蓝”三部曲之“红”,互为映照,十分接近。阅读占据了辛波斯卡的大量时间,也呼应着她平缓的生活节奏。晚年时,每到秋天,她都会住在克拉科夫城附近的山区扎科潘内,在这里的作家聚乐部二楼,她有一间房子,她在这里与世无争地写作生活,甚至没有电话线。她没有生育儿女,她过着朴素类似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诗歌就是她的儿女。在她获得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之时,她用法语完成了在领奖仪式上的演讲。


我喜欢这本诗集《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着迷于辛波斯卡铸造的一份优美,轻盈。她注目于“存在”本身,对于细节和生活细流的捕捉让人动容。读到她的诗,是愉悦中带有那么一点点的忧伤的。仿佛是目睹了秋日的落叶,簌簌坠落,诗人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最冷静的记录 



《The Beautiful Fall: Fashion, Genius, and Glorious Excess in 1970s Paris》这本旧书出版于2006年。这本是我九月在巴黎六区居住的时候,。写两位时装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rfeld,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尚历程,结合了法国文化发展和历时语境,语调静谧,并不偏袒任何一方,是这本时装史著作的一种调式。



作者Alicia Drake在巴黎住了十年,长期为全球知名刊物撰稿。这本浩大著作,力图还原两位时装天才的恩怨情仇,以及围绕在Yves 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rfeld两位设计师周围的时尚轶事。其中就有和两位都有瓜葛的情人:法国贵族,花花公子Jacques de Bascher(这部作品可以和2014年上映的电影《圣罗兰传》互为补充)。


风流倜傥的Jacques de Bascher身穿

Karl Lagerfeld设计的衣服


书中描述了Jacques de Bascher与

Karl Lagerfeld的爱恨纠葛


我认为Alicia Drake应该有新闻记者的背景,文字冷静,言语恳切,但细节处闪动光芒。伴随着两位设计师流转的巴黎风月,让人读起来太唏嘘。



高兴的是,我在旧书店淘到的这本有作者Alicia Drake的亲笔签名!


 最屏气凝神的阅读 



《The Girl On The Train》原著绝对比后来拍摄的电影精彩。电影《火车上的女孩》将原著故事背景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和纽约的郊区,由我喜欢的女演员Emily Blunt主演。后来,有人给我推荐了原著,读起来有点《Gone Girl》的文风,意境闪烁,不时有点冷不丁的乐趣,但是调子很灰暗。在电影无法转译的文学作品的那份不确定性与深埋心里的恐惧上,电影《火车上的女孩》输给了原著《The Girl On The Train》。作者Paula Hawkins做过15年的记者,这本书是她的第一本恐怖犯罪题材小说。做过记者的人,写起小说来,也是非常rational,我喜欢Paula Hawkins的文风!


 最感人的情书 

 



这本法语情书集《Moi Pour Toi: Lettres d'amour》(我为你:爱的书信)依然是九月在巴黎旧书店淘来的。“玫瑰人生”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在现实生活中太悲情。这本法语情书,收录了当年再次坠入情网的Edith Piaf与著名拳手Marcel Cerdan之间的鸿雁传书。我当时在旧书店看到,法语不够好,只能读一些简短句子,买回寓所,闲时翻一翻,用来练习自己的法语。



1947年,Piaf在纽约完成自己的演出后,决定继续留下来,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曼哈顿,与演员、歌手Marlène Dietrich成为了终生好朋友,同时与著名拳手Marcel Cerdan堕入情网。这段拳王与歌后的爱情故事成为1947年大小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本书中收录的情书,正好就是这段时间,Piaf重获爱情后,与Cerdan之间缠绵,热烈的通信集,读来温暖。



1949年10月28日,Marcel Cerdan突然因空难去世,传奇变成悲剧。Edith Piaf再也没有从悲痛中真正解脱出来……回顾往事,她爱的男人,总是被一股神秘、意外的力量从她身边被夺走。她变成了神秘主义者和者。手里这本情书,读到每一封Edith Piaf写给Marcel Cerdan的信件,她的口吻像一个少女,她使用了“我的奇迹,爱人”这样的话,那应该是这位悲情歌后最开心的岁月吧。


 最时髦的回首 


《6+ Antwerp Fashion》预计2018年就会推出中文版了!这本出版于10年前的书像“月光宝盒”,将我们带回到时尚的黄金年代,搜寻ANTWERP 6惊人创作力背后的点滴故事。


安特卫普六君子


Walter Van Beirendonck,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Dirk Van Saene,Dirk Bikkembergs和Marina Yee,以及6后面的“+”号所代表的Martin Margiela。他们不止存活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些至今仍在时尚界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Dries Van Noten与Ann Demeulemeester在佛罗伦萨,1987


《6+ Antwerp Fashion》从1988年他们在伦敦举办第一场正式show开始,到转折点的De Gouden Spoel比赛,以及后期他们对时尚的愿景和抱负,在书中一一以照片、手稿再现,记录下了那些颠覆之作。



除此以外还收录了第二代安特卫普设计师,如Raf Simons,Véronique Branquinho,A.F. Vandevorst,Lieve Van Gorp,Patrick Van Ommeslaeghe和Bernhard Willem等的作品和故事,以及一些学院其他名人,他们的身份并不局限于设计师,可能是造型师、摄影师,或设计总监,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时尚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惜这本书最初只发行了3000册,希望中文版可以早点到来!


 最有意义的道白 


青年文化意见领袖,乌云装扮者在2017年秋季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我很好啊,妈》。这是一本集合他的旅行感悟,创业前后的思索,生活随笔与文化思考的作品。从阅读乌云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路起伏,一个热爱写作和习惯了写作的人,用文字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我读懂了乌云。



我喜欢乌云写他独自旅行的那些细小,嬗变,忧愁,小怨愤,以及在旅程中目睹的人世感怀。尤其喜欢他写在西班牙和那几个俄罗斯人的结伴旅程,我从他勾勒的文字中似乎也看到了海上的明月,生活在别处,但与自己独处的时刻总在当下。



在书中,乌云两次写道和纽约的星座专栏作家苏珊·米勒见面晚餐的场景,我觉得苏珊·米勒对乌云一定有一点心灵导师的意味。我很少看星座专栏,也对星象学知之甚少,但是看完乌云和苏珊·米勒的交往,让我对于星辰运行产生兴趣。也许,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人生变化的这些曲线当中究竟蕴含了何种启迪。我认为,乌云期冀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这些启迪,是有意义的事情。



正如《智族GQ》编辑总监王锋在《我很好啊,妈》序言中写道的,“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长少年”,我相信,下笔如有神的乌云装扮者,依然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最甜蜜的烘培书 


在圣诞季来临前,创意美食家,美食作者:鱼菲,带来了这本《烘培日子的甜点》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他精心烘培甜点的各种小情趣。



鱼菲整理了他亲自操练的各类甜点菜单,跟随鱼菲的描述,你也可以快速上手,学做一款心仪的甜点。在这些让人流口水的甜品照片之间,还穿插着我们共同的回忆。比如写道制作“岩石咖啡曲奇”,鱼菲提到了美剧《老友记》。在电视剧中,为了帮助Phoebe找出家传曲奇的配方,Monica一口气做了22款曲奇饼干,对于食物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爱吧。



虽然是甜点,但是也有大文章。作为一名创意美食家,鱼菲在这本书中分享了独家制作一些创意甜点的菜谱,听听这些名字:陨石泡芙、茉莉花茶冻、樱花水信玄饼……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这本书里的甜品,一定也是凝聚了鱼菲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内心的沉淀吧。


 最“野”的花园 


《Pleasure Garden》创刊号,2017春夏刊


《Pleasure Garden》是2017年在英国出产的又一本独立杂志。半年刊。以“花园”(或者公园)为主题。围绕着花园,探讨美学,历史,文化,时尚,生活态度,性等话题,因为这些都可能在一个花园或者公园中发生。



这是一本我在2017年发觉的,我非常喜欢的独立杂志,从排版到摄影,从选题到行文都美。而且独辟蹊径的意味让独立杂志的宗旨跃然纸上。独立杂志是什么?是关于深入生活和内心,与自我交往和谈话的最佳文本。《Pleasure Garden》的出现再次证明了,腐国?? 依然是出产独立杂志的圣地啊!


第一期杂志还请来名模Stella Tennant

在爱丁堡的Botanical Gardens拍摄大片



第二期。2017秋冬刊,以哥本哈根的著名公园:Tivoli Gardens为切入点,再次抛出杂志关注的对象:公园。



 最电影的文字 


刘以鬯是我认为的香港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写出了第一本意识流小说《酒徒》之人。这本由电影编剧、导演、作家黄劲辉编著的《刘以鬯与香港摩登》为喜欢刘以鬯的人全面解析了他的小说创作,风格,以及带我们回顾了刘以鬯在香港的创作经历,是一本难得的带有纪实性质的专著。



这本书,我在旺角的一家二楼书店买到,阅读起来如此愉快,让我停不下来。黄劲辉为了记录刘以鬯的文学风骨,展现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风采,特别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而这本书也是关于这部纪录片的一个文字记录。



毫无疑问,刘以鬯的文学串接起来一个老上海和香港的“双城”印象。当年,他的小说《对倒》启发了王家卫,拍摄了《花样年华》。读到这些文字,“那是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我就会想起《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的碧影流连。



正如作者评价的,刘以鬯的价值还在于展现了“南来”上海人在香港的生活图景,以及如何把一种精英文化融于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城市(香港)之中。


 最完整的梳理 



偶然在亚马逊淘到的一本《Sex and the City: Kiss and Tell》。2004年的第二版现在是珍藏版!所有美好回忆还可以慢条斯理翻阅一遍。从日常打扮到高跟鞋到俚语词汇,还是那么带劲儿啊!SJP的前言有点感动!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书中最精彩的是分门别类讲述了每一季的精彩故事,每一个角色的特点,演员的经历和背景,主创的心路历程,以及展现了四个角色的着装。那些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装时刻又回来了。



 最摩登的男士报纸 



虽然做电商非常成功,Mr. Porter的免费报纸: 《The Mr. Porter Post》则异常摩登,绅士,品位极好,卖相不俗。不要单纯以为这份报纸只是电商的look book或者catalogue。《The Mr. Porter Post》每一期都有主打明星,有穿衣搭配的主打选题。照片拍摄清爽时髦,一派“大都会”气质。



在人人都在唱衰纸质传媒的时代,Mr. Porter在自己的官网解释说,print matters(印刷品才作数!)因此有了发行这份精美报纸的初衷。我手里这份恰好遇到圣诞前夕,封面明星是“大美人”:Nicholas Hoult,当然内页少不了他穿戴的大片,真是越翻越美,摩挲着纸张的感觉才真是时髦啊!



—— The End——


撰文 / 编辑:张朴

图书摄影:张朴 / 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

动图制作:浩然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平台ID:je_suis_zhangpu


张朴,作家,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在BBC实习工作。出版文集《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仿佛,一场告别》



阅读使我们更美丽:


会写作的人,穿衣服不会太差

住在“左岸”,成为知性时髦的巴黎女人

旧金山:那些闪耀城市之光的书店

像杜拉斯一样,去理解旅行穿越时空的深意

告别2016 | 今年书柜里添了这些杂志

告别2016 | 今年我们读过的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