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案例】美国幼儿园:我们不强迫孩子去分享

2022-06-26 22:12:15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清晰,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物权的概念,他们开始懂得:"这个是我的。"

于是,让孩子学着分享开始变得困难重重,那么如何让孩子尝试分享、乐于分享、享受分享呢?

下面请大家和小布一起跟随在美国工作的Ms A老师看看美国幼儿园是如何处理孩子分享问题的吧!

  • 我们不强迫孩子去分享

  •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决定权

  • 美国如何培养孩子分享精神?

  • 关于处理分享问题的看法

【布案例】美国幼儿自控力教育:管好情绪决胜人生

【布案例】美国园特色环创:3步让孩子的梦想被“看见”

【布案例】美国园这样开展数学教育(环境+游戏+课程)

【布案例】美国幼师对家园联系栏的8个实用建议:关键要有效

我们不强迫孩子去分享

只要是两位及以上的孩子在一起工作玩耍,老师和家长们就会经常遇到孩子抢玩具、抢洗手位、抢座位、抢各种东西的情况。

而此时一提到分享,父母和老师最常说的是"和弟弟一块玩","分给小朋友一起吃",然后顺便讲一次“孔融让梨”的故事,试图让孩子“深明大义”。

孩子听到这类言语,第一感觉往往是威胁和强迫:自己的东西必须要分给别人,这怎么可以!因此常常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故事案例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都怎么处理这些事情?他们也会“逼”孩子去分享吗?也会强调这是公共资源所以要共享吗?且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在操场上,有两个孩子在抢玩具卡车,Ms A老师走过去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Leo在抢George的车。

这个玩具卡车是班级的公共玩具。如果按照国内幼儿园时学习到的思路去调解两个孩子的纠纷,一般思路是:告诉他们要学会分享,这个是班级的不是个人的,玩了一会儿如果有别人要玩,就要给别人玩,不可以一个人一直独占这个玩具。

但是过了一会儿,George还在玩,Leo又上来抢卡车并且哭诉:George并没有给他玩。于是老师再次调节,但是George并不这么做,还很委屈地反复强调是他先拿到的。

美国老师的做法

美国人对物权的界限,对个人的界限,对个人和集体的认知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是个30岁左右的,看起来很年轻的美国老师,她对 Ms A老师说:“我们不强迫他们去分享。”

 Ms A老师:“如果他决定一直玩下去呢?”

班主任回答:“那么他就可以一直玩下去,这只是我的看法,可能其他老师不会这么做,但是我秉持这样的观点。”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决定权

或许这位美国老师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但前面的那句话:“我们不强迫他们去分享”,给了Ms A老师很大的触动。

最近几年流行很多吐槽熊孩子的文章,其中爱抢别人玩具的熊孩子,纵容熊孩子抢别人玩具的甲方家长,以及容忍别人的熊孩子抢自己家孩子玩具的乙方家长成了这类文章里攻伐的重点对象。

也进一步催生了许多关于是否该强迫孩子分享的反思和讨论。这些讨论以及上面那位美国老师的观点其实有一个共同关注点:孩子的意愿和决定权。

当我们强迫孩子去分享时,,其实我们都是没有尊重,甚至是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和决定权的。

在美国,一线的幼儿教师一直深知如何“尊重儿童权利”,平时一点点的小事情中都可以观察得到这种意识:不触碰孩子除非经过孩子的允许;走到孩子跟前再说话,不跨着整个教室喊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等等。

这和整个美国社会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儿童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小到随处可见的洗手间里的母婴室、换尿布台和儿童尺寸的马桶洗手台。

美国公共洗手间常见的换尿布台

中到所有旅游景点、城市地标、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和绿地公园以及商业机构如商场旅店和健身房里的儿童活动专区。

美国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UPMC Children's Hospital

UPMC温馨一幕:清洁工打扮成孩子们喜爱的超级英雄

UPMC内景

大到儿童医院、儿童博物馆。还有各种各样的数不清的专门服务于儿童的机构、群体等社会资源,以及政府对儿童教育的大量投入等等,都展现了美国人对儿童的尊重。

美国最好的儿童博物馆一瞥: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美国如何培养孩子分享精神?

那么,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就不鼓励分享了吗?不,他们依然鼓励分享,但是是有原则的分享,是基于个人意愿的分享。没有人可以强迫,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

在美国幼儿园,也有很多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分享精神的做法。

例如:

1、每周一是分享日;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分享篮子;学校把分享活动和语言学习结合了起来:每周都有一个本周字母,假设本周的字母为A,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带A开头的单词所对应的物品来学校放进分享篮子里面,比如一个苹果,在周一的集体教学活动上分享给大家。

2、每个月学校也有一个主题,比如六月的主题是恐龙,那么小朋友就可以把家里和恐龙相关的物品,比如书,玩具,模型,卡片等等,带到学校来,和班级里其他小朋友分享。

3、每年在开春和秋分的时候,学校会和出版商或者书屋联合举办书博会,在学校走廊里摆上很多移动书架,摆满时下最受欢迎的各类童书,学校会发通知给家长们鼓动大家买下孩子喜爱的书捐赠给每个班级的图书馆,从而让班上孩子们都分享到读喜爱的书的乐趣。

4、除了有形的东西,幼儿园也鼓励无形的分享。每周一都会分享周末去哪里了,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节假日返校后会鼓励大家分享假期都做了什么,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收获。我所在的班级每周五都会有一个分享我的喜悦活动,讲一讲这一周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关于处理分享问题的看法

 Ms A老师认为,对待孩子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方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的脾性,也有他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更有他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

况且每个争抢事件都有它发生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有原则,但有时候也不能太墨守成规,方法都是死的,而眼前的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灵活对待。

当发现争抢事件时,通常最先做的事情是去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委,尤其是对3岁以上的孩子(针对双语或多语孩子,这个年龄可能要放到3.5-4岁以上,因为有的双语宝宝3.5-4岁之前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说清楚状况)。

不分青红皂白就上前对孩子说“你要分享”,“你不能抢东西”,“你怎么可以这样做!”的老师,在 Ms A老师看来是不合格的。

因为事情可能有时候根本不是你介入的那一刻看到的那个样子,这样做有可能会冤枉孩子,伤害到孩子的感情。

我常用的句型是不带感情色彩,中立的:发生了什么?如果结合孩子们说的情况以及旁观者的反馈,能够搞清楚前因后果,再给以相应的引导,情况如下。

年龄稍大孩子的处理方式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4-6岁,也可以是3.5-6岁,看具体孩子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用协商的办法解决,协商的内容包括:

1、是否愿意分享及原因;

2、如果愿意分享的话,需要什么条件,是我们一起玩,还是我先玩完再给你;

3、玩多久给你,怎么计时间;

4、我玩的时候你是在旁边看,还是你先去做别的,我玩好以后叫你,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协商是有一些条件性逻辑的嵌套的,大孩子完全可以做到自己协商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些都是以后走向社会很重要的能力;

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孩子,不要强迫他们分享,但会给他们情景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是你想要玩这个玩具,但是玩具在别人手上,你会希望他怎么做?你会怎么做?

对于抢别人东西的孩子,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抢你的东西,你是什么感觉呢?理解别人的情绪对于孩子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采取恰当的回应都至关重要。

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孩子不能体会的,但是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给他们情景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是很有效的方式。

年龄稍小孩子的处理方式

大的孩子比较容易弄清楚争抢事件发生的原因,但是小的孩子,有时候你很难知道原因,或者对错,他们自己说不清楚。

而且其实弄清楚原因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没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并不能够像大孩子那样理解原因和把原因对应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通常是3岁以下或2.5岁以下,存在个体差异),换位思考也不那么有效了,因为他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并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

而且其实有时候,他们也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争什么。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给他两个选择,让他从中选一个。比如你可以给他这样两个选择:一是给他找一个替代玩具,二是大家一起玩。

2岁多甚至更小的的小朋友没有大孩子那么多的情绪和思绪,两个选择一给简简单单的大家就都一起玩去了,讲有复杂逻辑的道理在这个阶段是约等于白讲的,转移注意力是很好的办法。

注意事项

1、照顾孩子情绪

有的自尊心强的孩子,在情绪的劲头上什么都听不进,你需要把他带到一边先等他的情绪消化掉以后再和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小的孩子更是情绪为先,可能两个都哇哇大哭,你需要先把他们分开,止哭,然后再给他们选择或者转移注意力。

2、不要过早干预

不要总是急着一看到孩子在争玩具就跳出来,有时候孩子是可以自己解决那些问题的。

当你听到音调增高,以及有肢体上的接触时再上前制止也不算晚,建议可以一开始先在附近观察,也许有时候他们根本不需要你插手呢。

3、培养孩子“要拿先问”习惯

很多争抢冲突都起于孩子没有询问地介入,在平时就培养孩子“要拿先问”的习惯,要打扰别人先问别人意愿。

这既是社交礼仪的培养,也是班级管理和孩子自我管理的良方。

写在后面的话

雷切尔.卡森说:“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们都不希望培养自私的孩子,但希望在教孩子分享的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尊重和引导孩子的意愿。

因为对成人来说,那不过是些玩具,而对孩子来说,那是属于自己的、最珍贵的财产。最后,欢迎和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给予关于引导孩子分享的建议。

资料来源:小布整理、Ms A、“我在美国做幼师”,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分享。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