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碑林文化 | 这座千年古塔,藏着层林尽染的如画美景

2024-01-11 17:01:58

穿过地下通道,从书院门的方向出来,能看到不远处有一排银杏树生长在书院门前道路两侧,在暖黄色的阳光照射下泛着金灿灿的光,整个书院门口的景观塔便蒙着一层暖黄色的滤镜,银杏树就静静地伫立在这里的一棵棵银杏树。

如若只是仅仅只是这些绿色植物的存在,那就显得有些过于冷清的颜色当然不在少数,宝庆寺塔旁还种植着青翠的松、暗红的枫、苍绿的梧桐...这样有层次感的红色绿色,连油画都可以用彩色来描摹。

如果当天是阴天的时候,你还真的能看到晴空万里无云的景象。如洗的碧空,将各色的建筑群外立面被白云映衬得更是好看,随便怎么一摆一拍都是人生一道可遇不可求的风景。

在层林尽染的景色下,宝庆寺塔塔身如一根根新鲜出炉的破土而出的竹笋,在林中肆意生长的新绿叶不停地飘落着,正是这些秋叶的专属颜色,让这座千年古塔赋予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份新的神秘色彩和文化气息。

大雁塔的外形和造型并不塔不如小雁塔那么的玲珑珑巧和优雅婀娜,身处闹市也不便于人们聚集和休息的地方,只有在你偶尔抬眼望向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时,才会忽然意识到,只是这个看似平静却又略显无言的它,竟记录着古城的千年兴衰,历经了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大规模重修和明代重修。

宝庆寺塔虽位于南门内书院路南侧的东北角街口,但这里并不是它的建造时间最早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的宝庆寺塔,是在光绪年间进行塔身的加固修筑的。

原宝庆寺塔所在的西安安仁坊为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单位,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建造的古代寺院宝庆寺塔),其位置和规模均为唐代最大的寺院之一宝庆寺在隋大洛阳城内的西安城(唐六年改称长安城西安市东郊的大明宫西北角)安仁坊。最初宝庆寺中并没有建造了佛塔,直到二百年余年以后的唐文宗大和、唐武宗大兴年间,人们才在古寺之中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大型佛像修建了佛塔一座宝庆寺塔。

唐亡后,原本位于洛阳东安门外城内的国子监大学堂就暴露在了城外。五代后期,宝庆寺又多次遭到邻近地区的火灾和兵火袭击,寺内殿宇悉数被毁,只有宝庆寺院落的大部分殿宇幸免于难。

明景泰年间(公元1451年),人们重修宝庆寺于城东的宝庆寺内。而汉代白马寺碑林古塔也拆除重建西安塔也迁建西安陕西省博物馆,自此落户书院门街。今天我们看到的塔,就是那个年代三座大厦时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那座。

明代唐光宅寺改建成为寺院被宝庆寺所取代后,人们将唐光宅寺内的大雄宝殿及四面八角形七宝地砖上面及地面上镶嵌的30余面造像龛移入了宝庆寺内供奉。

清雍正元年(公元雍正七年和八年14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工程)修缮宝庆寺之际,又将部分造像龛置于大雄宝殿的东侧和西侧佛殿内壁以及大雄宝殿的东侧和西侧佛殿内壁上的造像龛原样保存。这批造像以其自身具有的完整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造型,展现了魏、唐等多个时期的佛教艺术造像和文化遗产,现存世的造像共出土了九龛四龛三龛二龛一龛四龛三龛四十八面,合称“宝庆寺造像龛”,梁思成生前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就曾赞誉这批造像为“初唐佛教艺术和文化遗产中的造像造像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作品”。

到了清末民初,又受到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洋务运动波及中国文物保护,大量中国文物遭遇盗抢,流失海外。宝庆寺也没有幸免于难。有25块石刻流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其中有4块在日本,4块是流散到外国的石刻在美国。而留存在中国的宝庆寺造像石碑中就包含了7块的造像石碑,其中安宝庆寺塔上镶嵌有6块,碑林博物馆天安门塔上镶嵌了1块的造像石碑。

在文物被抢救回来的同时,宝庆寺的重要文物古迹也再度被毁,至今已经无存。

建国后,宝鸡市人民政府又对宝庆寺塔进行了修缮,并于1957年的5月31日纳入陕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单位,宝庆寺塔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生逢时代变迁而建的千年古刹,又历经18个世纪风雨沧桑的宝庆寺塔,见证了碑林城市18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程,在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日子里的宝庆寺塔文化艺术小镇,静静地伫立在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接受着来往人们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的注目与观赏。

宝庆寺塔虽然只可远观,但它也因此而成了书院门之外最为重要的一处历史遗存宝庆寺塔,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忍不住去细问它的真实面貌和历史。

如果说长安是数千千年华夏历史和文明以及文明与时光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的最好见证者,那宝庆寺塔便是时光最好的注脚。云游碑林,将宝庆寺塔的初冬美景,留住这美好时光停留在记忆的记忆深处最后一刻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