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ZHEN,生快!】深圳7位特区同龄人的奋斗史

2021-11-21 21:53:13


深圳经济特区35周岁啦!特区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南方会采访了7个来自全国各地、在深圳奋斗在不同岗位的普通青年,他们与特区同岁,各有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创业者王锋


王锋,1980年出生于江苏盐城,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来深,曾在富士康、华为工作,现为深圳市苏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8月28日是王锋提前选好的乔迁吉日。他2014年在深圳百花片区购买的学位房已经装修完毕,房价一年来翻了一番,均价已超过10万元/平方米,未来,4岁的女儿、半岁多的儿子将就近进入深圳最知名的公立小学和中学学习。

  • 为了回馈老员工,他甚至还给员工送车、送购房首付款,两位优秀的老员工直接获得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深圳房产(中国好老板!)未来十年,他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做一些没人做过的、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产品。

  • 在富士康和华为工作,有何不同的感受?他对富士康严格的层级制度印象深刻,更喜欢华为平等协商的工作环境,喜欢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做得很“精致”的氛围。

  • 很多中国的东西都是从国外特别是硅谷移植过来的,但我不迷信这一套!我更喜欢华为这种模式,艰苦奋斗,掌握实实在在的核心技术,一定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王锋心目中的榜样是任正非,尤其是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之后,更加理解任正非创办华为的不易。

  • 下一个十年,王锋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他是工程师出身,欣赏的是类似腾讯的微信、大疆创新的无人机那样的创新,想做出没人做过的、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产品。

“深二代”吴大雄

“深二代”吴大雄,1980年出生于广东惠来,1994年来深圳,毕业于深圳大学,现为深圳市眼界科技有限公司CEO。


  • 1994年,吴大雄来到深圳读初中,爱玩游戏的他发现,深圳的游戏币要一块钱一个,但在自己家乡一块钱可以买四个,这顿时让他感觉到“深圳的钱真不值钱”。

  •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经济已经开始腾飞,“一阵风把电线杆扎下来就有可能砸中一个老板”是那个年代深圳人对深圳经济社会的集体印象。

  • “那个时候在深圳经营一个公用电话,一年都能赚十万块。”吴大雄回忆,那是深圳最不理性消费的时代,资源和金钱高度集中使得财富来得很快很容易。更夸张的是,当年深圳股市迎来第二波牛市,吴大雄的父亲和其他潮汕老板雇佣了几百个民工、开着四辆大巴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土豪范儿!)

  • 2003年,吴大雄从深圳的传统贸易行业转行进入了IT界,随后创办了深圳市眼界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眼界VR系统装备设计。

  • 吴大雄的个人转型和深圳的产业转型有着相似的轨迹,“传统制造业和贸易行业明显下滑,但我身边进入腾讯的朋友在行业的活力和收入上却直线上升。”

  • 吴大雄就此看到了深圳的未来优势产业,认为“科技会是近20年造富最疯狂的渠道。”吴大雄的公司很好地印证了这点,仅仅用了十八个月的时间,估值翻了一百倍。

深圳“土著”吴向春

吴向春,1980年出生于深圳,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为北京玖富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


  • 今年35岁的吴向春是深圳南山村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还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考上了中山大学,毕业后赴京踏进金融领域,从事银行、财富管理工作。

  • 在他看来,深圳的变化有几点让他印象深刻:第一是外来人口对自己所在的村落带来的变化。原来,村里的每家每户都靠种荔枝为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开始聚集深圳,多数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一波又一波的来深务工人员带来了强劲的住房需求,当时拥有土地的深圳原始村落就开始利用村里的集体用地或者自家门前的土地建起厂房、盖起高楼,出租给这些“打工仔”。到了2000年前后,村里每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有近20万。有时候,房租收不过来,村民开始雇佣外面的人做“二房东”帮着自己打理房子。

  • 第二个变化是,深圳的房价从2003年至今一路高攀,已经给许多来深创业和建设者带来不小的压力。第三个变化是,如今来深圳的外来人口结构变了。“我们公司招了一些从外地来深的‘90后’年轻人,他们普遍生存压力不大,吃苦耐劳能力也比较差。”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希望通过努力打拼赚钱养家糊口的,而现在来深的年轻人家里环境都不差,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想来大城市工作长长见识,而这与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甚大。

地产中介:王桂新

王桂新

1980年出生于广西百色,2005年来深圳,现为房地产经纪机构家家顺营销副总经理

  • 来深十年,王桂新一直在宝安工作,眼见着宝安大道旁从只有“好望角”一套楼盘,到宝安中心区高楼林立。

  • 2005年,老家的小酒吧经营不下去,王桂新来了深圳。 2006年春节后,王桂新在宝安翻身片区成为创辉租售的一名置业顾问。刚做业务,王桂新学前辈“跑盘”,十几天下来把门店周边的地块都弄熟,把宝安区西乡、新安一带的楼盘记得烂熟,自己画地图,当活地图。当时房地产中介市场清淡,佣金少,提成不多,业务员的收入相对微薄,“底薪只有800元,平时一个月只有一两单,好一些的月份才有五六单”。

  • 2007年,地产中介市场火起来了,而王桂新也成为一家门店的店长。但好景不长,到了2007年底,市场走下坡路了。中天置业倒闭事件给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加之银行贷款紧缩,行业的艰辛一直持续到2008年。“2008年,是地产中介最艰难的一年。”宝安中心区的标杆楼盘,在2007年最贵的时候每平米能卖到1.8元至2万元,到了2008年,价格降到1万都很难卖,房价腰斩,业务员的日子也不好过。

  • “做中间人的辛苦是大家想象不到的”,王桂新说,自己当时基本上是24小时待机上班,有时谈买卖,撮合双方,一个想少一个想多,中间人很难做,生意谈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常事。这样的情形一直到2009年,政策放松,市场才好起来。

  • 2009年以来,地产中介从业人员的收入大为提高。房价涨了,佣金涨了,提成也高了。从2010年开始,王桂新管理的范围,从一家店扩大到宝安区的部分区域,从一家店的店长,提拔至区域经理、区域总监,现在是管理十来家店的区域营销副总。

  • “谁努力,谁就有出头的机会。”王桂新认为,在深圳和家家顺的平台上,勤奋的人一定会的到回报,即使是他这样“家底、出身都不太好的人”。现在,35岁的他已在深圳成家立业,为了孩子能在深圳上学,正在逐步办理过户深圳的手续。


资深猎头:徐庶

徐庶

1980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2003年来深圳,现为畅享咨询人力资源公司合伙人。

  • 徐庶的工作被俗称为“猎头”,“学名”是人力资源销售,主要为企业引入高端人才。十年前,网络招聘只占一部分,求职途径主要是现场招聘会和报纸媒体。2003年毕业后,徐庶加入职智联招聘,那时,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对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徐庶还记得资深的软硬件技术人才是当时比较热门的职位,工作5年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华为就可以拿到8000元人民币的月薪。

  • 2011年,徐庶与朋友合伙成立了畅享咨询人力资源公司,以房地产企业为主要客户。经过多年的沉淀,徐庶所处的招聘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大而全逐步朝细分、专业的趋势发展,而社交类招聘网站、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也让这个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猎头这个行业,则从简单的高级人才寻访,演变为了企业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

  • “我们不光是能够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还要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前帮企业进行重要人才的储备工作,要站到企业的角度去更长远的思考一些问题。”徐庶说,现在不少合作企业都把猎头纳入了常规的招聘渠道,在每年年初就制定全年的战略计划,确定重要岗位。甚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职位也在尝试通过猎头引进。“这也说明,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真正认识到了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 徐庶认为,和北上广等老大哥城市相比,深圳人力资源市场更有生命力。首先,深圳的人才结构更年轻化,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融汇在这里,以25-35岁的年轻人为主,地域隔阂和文化差异小。其次,民营企业、股份制公司、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用人占整个市场的主体,达到70%的份额,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在深圳的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则较少,人才的流动受到的约束更少,显得更加自由。

求变者:黄丽芬

黄丽芬

1980年出生于广东韶关,2001年来深圳,现在雪丽阿姨洗衣屋负责业务开发。


  • 从国企到外企、中港合资企业,从通讯行业、护肤行业洗衣行业,21岁来到深圳的黄丽芬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也见证了深圳的变化。

  • 2001年,黄丽芬与同学们一起到深圳工作,进入了位于南山科技园的国企中兴通讯。不过,国企长期稳定的生活并没能让黄丽芬真正安定下来。2006年,她就被更充满激情的销售行业吸引,在朋友的鼓励下加入一家美国化妆品牌做销售代理。

  • 两年后,黄丽芬的工作遇到瓶颈,她开始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也动过心思做生意。在人才市场,28岁的黄丽芬又选择了家政行业的中港合资企业雪丽阿姨洗衣屋有限公司,先后从事人事工作和业务开发工作。

  • 黄丽芬说,洗衣家政行业从2003年开始火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深圳大运会召开,这场盛事不仅让黄丽芬熟悉的深圳变得更加现代化,她工作的雪丽阿姨也成为大运会的候选供应商。为满足大运会的要求,公司对原来ISO工作流程的细节加大力度,在加急洗衣的时间从24小时、12小时缩短至4小时。她回忆说:“大运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练内功的过程。”

  • 7年前,独立的她在布吉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如今房价已经翻了一番。谈到未来的生活计划,她表示会继续在洗衣行业工作下去,希望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和好的生活方式。“说不定再过20年又会回到热爱的销售岗位,在深圳,什么时候追梦都不算晚。”

创客基地CEO:丁春发

丁春发

丁春发,1980年8月出生于江西宜春,2004年来深,现为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大公坊创客基地CEO。


  • 从对深圳的“不感冒”到在这落地生根,丁春发见证了深圳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了股海和房市的沉浮,在拼搏和机遇之下创造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 2003年,大学毕业的丁春发进入了佛山一家设计公司工作,一年半以后,他发现隔壁的深圳环境开放得多,于是在2004年7月背着行囊来到了深圳。那时,深圳还没有成为全国工业设计的龙头。不过深圳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创业氛围非常好。一年多以后,丁春发与同学凑了5万元从南山区的深南花园起步,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经过创业初期的艰辛,公司慢慢地有了起色。

  • 丁春发创业的那几年,正值深圳的手机、电子数码产品风靡世界,乘着这股东风,深圳的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迅猛,渐渐占据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市场,加上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深圳形成了“设计之都”的文化氛围,各种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

  •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丁春发又把目光投向了工业设计供应链,决定把公司由单纯的工业设计公司转型为不仅提供工业设计、还能为客户实现小型化产品生产的企业。2006年,丁春发和朋友合作,正式开始了工业设计供应链的探索,4年后,他克服了资金、技术、管理等多种困难,在2011年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产品供应链,成为一家工业设计供应链公司。转型的成功不仅让公司营业额增长10倍,还让丁春发成功地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 2012年,丁春发发现,有很多的年轻人开始找到他,想借助他的供应链做产品孵化,更可贵的是,,孵化的产品也独具创意。为了找出最有价值的想法把其变为产品,丁春发在网络上发起了“创客联盟”,征集有创意的方案并挑选出最有价值的方案孵化落地成产品,并陆续孵化出了体感平衡车、网球储存罐等一系列产品。

  • 今年的“创客大潮”把丁春发和他的公司推上了“风口”,凭借几年的积累,丁春发创办了大公坊创客基地,如今在深圳已小有名气。



撰文:卓泳 刘芳宇 曲广宁 崔洁 穆玉洁 马芳

编辑:卓泳


  • 以上为故事精华版,想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请点击以下“阅读原文”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