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看!先生聊高考地理命题思路

2020-11-29 22:10:00

(来源:北斗地理)高考在即,王先生给大家谈谈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思路。王先生根据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理念,以及有关地理试题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归纳地理学科的命题思路如下: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知识网络的主干上设计试题

高考强调对学科知识中基础知识、核心内容、主干知识的考核,强调对地理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考查如空间定位能力;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能力;区域分析和区域比较的能力;案例分析和论证能力)。地理事实的识记是学习地理必需的能力要求。

考试中,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分析区域环境、区域发展和区域联系作用和意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地理特征及差异

【例题】图1中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图1

1.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

1.B 2.C

【解析】本题关键在掌握该群岛的空间定位及其特殊地理条件(赤道附近,有寒流经过)等基础知识,以及区域分析的能力。


2. 考查考生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的能力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语言中最具有地理特征的重要语汇。一般地理概念如五种基本地形、海洋地形;特殊地理概念如湖泊的分类、河流的水文特征;集合地理概念如中国的纬向山脉、中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喀斯特地貌等。

考试中,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解释或者理解主要的地理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概念之间的差别,做出相应的地理判断和选择。(如昼夜、昼夜的更替、昼夜的长短变化)。

【例题】3.水滴石穿”描述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 侵蚀作用


【答案】

3.D

【解析】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考查对概念理解程度的单项选择题,只要正确理解了外力作用的分类和差别相关的概念,就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正确选项为D。


3. 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能力 

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发展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基本规律和原理后,分析、说明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认知、分析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判断和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

【例题】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4-5题。


图2

4.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5.2011年6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6.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答案】

4.D 5.A 6.C

【解析】根据经纬度进行空间定位,并思考有关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际中的运应用。


4. 考查考生对地理图象的判读能力

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共同构成的地理图形语言,是地理基础语言中最具有地理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的地理信息丰富而且互为因果关系,能够为地理文字语言提供多种表述的空间。因此,图像在地理考试中占据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尤其是结合当前时政热点的地图(例如“”可联系沿途经过地区的自然带,可交换的资源;“尼泊尔地震”“智利火山喷发”可联系板块构造图等)应给以关注

【例题】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3)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7-9题。


图3

7.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8.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9.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 全年日P<1

D. 冬至日P>1

【答案】

7.A 8.C 9.D

【解析】地理图像种类繁多,常作为试题的情境设置或问题的切入点,掌握读图要领及空间想象能力,非常必要。本题涉及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比较,结合实际的判断分析,以及地理基本原理的应用。


5. 考查考生掌握区域特征的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域地理特征是认识地理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中国地理区域特征及差异,世界自然、人文区域,以及一些重要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既是学习地理的核心内容,又是进一步研究探究地理学科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

根据必修3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近年来的某些试题就是以此作为命题思路的。

【例题】读图,完成10-11题。

图4

10.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11.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10.A 11.C

【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中培养能力的要求,《考试大纲》是高考中考查能力的要求;一是育人,一是选人,二者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因此必须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予以落实,因为它往往就是命题的思路。


6. 考查考生对地理资料的分析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信息主要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事物的区位及由这样的区位所具有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坐标、等高线地形图和相关的地形剖面图所共同表示的区域地形特征,区域内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气候资料等。要求考生能够从题目所给的文字、图形和图表中分析出与设问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为解题奠定基础

【例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14题。

图5

12.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13.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14.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

12.D 13.B 14.B

【说明】重视试题中文字或图像提供的信息 ,有时根据这些信息还会发现隐藏的信息,因此认真审题,发现空间信息、时间信息、人类活动或人地关系就很重要。


7. 考查考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地理是文科考试科目,同时也是文综中最偏理的一个科目,它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作为基础,在掌握大量感性地理知识之后,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逐步推理,最终抽象出来的本质联系就是地理规律,任何地理规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符合实际变化过程的特点。包括:地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地理演变规律,地理时空分布规律等。

例题图6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5-16题。

图6

15.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答案】

15.A 16.D

【解析】本题根据图示信息确定该岛所处位置,然后根据有关降水条件的基本规律思考(大气环流、地形等)该岛降水丰沛的原因,,以及热量条件等对适宜的生产类型的影响。


8. 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概括描述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等方法,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地理事物的概括建立在对地理知识完全掌握的基础上,也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真正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7-20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7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图7

17.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18.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19.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20.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7.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18.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19.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20.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说明】本题考查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括、描述能力。要求考生全面阅读提供的信息,认真思考三江平原的地理条件、环境质量及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具备了一定思考的空间和运用基础知识的途径。考生需要文字准确(遣词用句)、条理清晰(谋篇布局)地回答,这也是展示考生潜能的试题。


9. 考查考生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加,“环境与发展”问题被激化和突出出来,因此地理考查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的知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贴近现实问题的材料和试题也会更多,对实际问题作出评价,恰当的解释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或者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问题意见和建议就越来越重要了。最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考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考生应当认真观察,思考社会现象,关注与人类生存的有关问题。

【例题】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8)。据此完成21-22题。

图8

2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21.D 22.B

【说明】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生产、生存联系密切,许多身边的实际问题,往往都和地理有关系,因此以此类问题为切入点设计试题情境,成为近年来地理试题的一个特色。平时需要善于联系实际,从地理角度、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考查地理思维的重要方面。


10. 试题设置具有真实意义的情景,力求贴近科学探究的环境

高考试题的情景来自生活,来自科学研究和其他方面,试题本身应具有趣味性,贴近考生的生活实践,有一种亲和力,可以激发考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使考生感到所学的学科与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增强适应社会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23-25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9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图9

23.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4.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25.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

2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4.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5.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总结】:高考命题一般从四个领域创设新的情境,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高考地理在创设新情境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即:提供新材料,改变提问的角度。因此解答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回答问题的信心,相信试题都是没见过的新题,但自己有信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一定能够完成设问的要求,顺利地解答提出的问题。



,北京师大附中地理特级教师。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现任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实验教材主编,《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综合版)》主编等。曾为北京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研究生班讲授《地理教学论》等课程,为国家骨干地理教师培训班授课,并应邀在全国多所师范院校举行教育教学讲座。自2001,至今工作室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并发展成为分支机构。带领年轻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研究,与北斗合作编著出版一系列图书,如《中学地理学习考试地图册(升级版)》,《新课标中学地理学习与考试地图册》,《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和《新课标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配套练习》。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