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报社带您了解: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和独龙江国家公园

2020-11-25 03:02:02




8月1日,《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独龙江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云南昆明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总面积35.88万公顷,规模属于大型国家公园。范围涉及泸水、福贡、贡山3个县,西起缅甸联邦与保山市,北至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南临保山市,东部边界分别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县、维西县,怒江州的兰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接壤。国家公园由怒江大峡谷西岸的高黎贡山和东岸的碧罗雪山两部分组成,其中高黎贡山部分位于北纬25°33′~28°09′,东经98°23′~98°52之间,面积21.65万公顷;碧罗雪山位于北纬25°56′~28°13′,东经98°29′~99°01′之间,面积14.23万公顷。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的核心资源

世界最长峡谷——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自西藏洛隆嘉玉桥一带自云南泸水跃进桥为止,全长约600公里,向境外延长可达700公里,约等于美国科罗拉多峡谷(350公里)的2倍,比雅鲁藏布大峡谷长2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怒江大峡谷在怒江州境内全长316公里,沿南北向大断裂发育,是世界上少有的纵向岭谷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而且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使得怒江大峡谷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的荟萃之地。

最负盛名的怒江符号——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在我国发现于2011年,仅记录分布于泸水县高黎贡山区域,据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推断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内活动的怒江金丝猴数量约在200只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野生动物。

作为世界上被人类发现的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点燃了媒体和大众的热情,是国家公园最负盛名的一张生物名片,具有极高的保护、科研和科普价值。而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是怒江金丝猴在国内仅有的分布地和世界上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对怒江金丝猴的生存和繁衍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具国际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常绿阔叶林在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内主要分布在3000米以下的基带范围内,由河谷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递变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受高黎贡山地区雨量充沛的影响,该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异常发育,包含了青冈林、薄片青冈-石栎林、、曼青冈林、滇西青冈-润楠林和贡山棕榈林等多种植被类型,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完好、性质之原始是当今世界所罕见的,其中贡山棕榈林在世界上仅见于怒江区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常绿阔叶林不仅类型丰富,面积巨大,而且得益于该地险峻的地形而保持着完整的原始状态,与缅甸北部和东喜马拉雅的常绿阔叶林延绵成片,构成当今地球上发育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常绿阔叶林区。并且由于地处萨尔温江的上游地区,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大面积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不仅使其成为云南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而且承担着下游东南亚地区生态安全的重任,具有重要的国际生态意义。

全球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原始的秃杉林
秃杉(台湾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是研究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古气候和杉科植物系统发育等的理想对象,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学价值,由于其种群数量稀少且分布区狭小,目前已被列为IUCN易危物种和我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是目前世界上秃杉林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原始的地区,其秃杉林主要见于贡山县的其期尼瓦龙、双拉河及福贡县拉布罗河,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2500 米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范围内,沿沟箐两侧或阴湿坡面成带状分布。该地的秃杉林树木高大,树龄原始,贡山县其期驿道旁的一科秃杉树更是以80米树高、360厘米胸径和600多年的树龄而被称为秃杉王,这些高大原始的秃杉连片分布构成蔚为壮观的原始秃杉林景观,具有极高的保护科学价值和游憩观赏价值。

独具特色的峡谷文化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及和谐繁荣的边境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最为富集、历史文化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不仅有着怒江所独有的怒族文化,更是中国傈僳族的最集中分布地。处于中原文化、藏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是多民族、多宗教融洽共处的合谐之地。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存了众多重点保护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傈僳族民歌、傈僳族刀杆节和怒族仙女节等民族节庆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贡山县雾里段交通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沉淀和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独龙江国家公园

独龙江国家公园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依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及其周边资源而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区。地理坐标东经98°07′58″~98°37′17″,北纬27°30′39″~28°24′22″,东至高黎贡山西坡与贡山县丙中洛乡毗连,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面及南面与缅甸联邦相邻。独龙江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1.72万公顷,规模属于大型国家公园。

独龙江国家公园核心资源

中国最神秘的峡谷——独龙江峡谷
独龙江国家公园属于掸邦——马来亚地块的北延部位,处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是一个既不同于青藏高原,又不同于横断山脉的独特自然体,其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现象典型。经历过错综复杂的地壳演化、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矿化作用,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在造就喜马拉雅山系高隆起的同时,也在独龙江一带产生强烈的隆起与凹陷,配之以强烈的流水外营力作用,形成了独龙江与“三江”峡谷带平行岭谷区并驾齐驱的深切割纵向峡谷。

独龙江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东麓,从迪布里流入贡山,过马库流入缅甸,汇入恩梅开江,全长250公里,在云南省内流程80余公里,这里因居住着史书上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而闻名,也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闭塞而被称为是"神秘的峡谷"。特殊的自理区位,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兼之受特殊地质历史的影响,独龙江地区不仅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中心及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和集中分布地,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被作为独立的植物区系亚地区和动物区系小区提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独龙江峡谷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繁多的珍稀濒危物种、高度集中的特有物种和古老孑遗物种、独特的动植物地理区系、原始而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独特的高山峡谷人地复合系统,由于少受外界干扰,保存有较多的原始遗留,既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和横断山形成的关键地区,也是研究多种动植物共生、汇聚和种属演化替代的重要地区,历来是地学、生物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被遗忘的峡谷精灵——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是1974年才在独龙江地区发现的中国新纪录物种,目前仅记录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独龙江地区和缅甸东北部的亲敦江以西的狭窄区域,由于分布区域狭窄且种群数量稀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物种和IUCN濒危物种。

相较其他灵长类,戴帽叶猴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极少,独龙江是其分布的东缘地区,其种群数量、分布及生活习性同独龙江一样带着神秘。据2010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理局与西南林业大学对独龙江的戴帽叶猴种群数量的联合考察结果,初步估计独龙江的戴帽叶猴19群,种群大小约250—370只(李迎春,2015),是目前已知的戴帽叶猴种群数量最多、分布在最为集中的地区。独龙江国家公园对戴帽叶猴的生存和繁衍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神秘独特的独龙族文化
独龙江国家公园所在的独龙江乡是我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独龙族人口4809人,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是氐羌族群中人口最少者。由于山高谷深、交通闭塞,独龙江长期与世隔绝,而独龙族文化在这种封闭的环境里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得以自然传承,不仅保存了其原生性,而且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其中独龙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小,语言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藏缅语的“活化石”的特征;独龙族的传说、故事和歌谣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及科学认知,反映了独龙族在社会发展初期阶段的生活图景,记述了独龙族先民对宇宙万物的解释和看法;独龙族的木楞房和竹篾房,隐藏着独龙族对“木”的人性化认识,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是独龙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竹溜索和藤篾桥惊险刺激,纹面习俗神秘独特,带有深刻的独龙族文化烙印,是最具特色的独龙族符号;而作为独龙族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卡雀哇节和剽牛祭天是独龙族对传统文化加以系统整合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彰显了独龙族敬畏自然的理念和人生顺达的愿望,对探索独龙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有重要价值,并且卡雀哇节日中保留着木刻传信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研究没有文字族群的社会组织机制的珍贵样本。

目前,独龙江乡已被批准设立为云南省级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而独龙族民歌及独龙族语言亦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本期编辑:和元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