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辅助图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2022-03-12 19:20:02

突破选择题的10种方法

选择题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答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考的成败。选择题题目虽小,但其覆盖的范围却可能很大,如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知识点跨度、思维跨度等,甚至超过了一些综合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选择题。
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切忌凭运气去胡乱猜测。
1.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的内容——认真审题
做任何试题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审题,做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资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诱使你犯错误的。在试题与答题卷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读题时就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一般而言,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
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2)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这方面出现问题,如:给出下列两图,要求考生判断雅典8月和北京9月的降水量状况,由于给出的两幅图大家非常熟悉,不少考生只注意了比较降水柱状的高低,而忽略降水量的数值不同,从而出现误判。

(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
(1)直选法
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

【例 1】 (2011年高考广东卷,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B

【解析】根据教材中有关地质构造的概念读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所以选B。

(2)精确计算法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

【例 2】 (2011重庆卷文综,11)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 6月21日9时B. 6月21日21时

C. 6月22日9时D. 6月22日21时

【答案】B

【解析】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 0°),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月21日21时。B项正确。

(3)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例 3】 (2011安徽卷 )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变化会导致”,显然是推导结果。通过比较表格中每个方格内的两个数字可知,该地呈现了大面积(比例)的湖泊变成了耕地,即该地围海造田或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湖泊向大气中输送的水汽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灌溉用水的增加,辽宁西北部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A项正确。

(4)图文转换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方法。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例 4 】 设 M ( 0 °, 30 ° E )、 N ( 30 ° S , 30 ° E )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Hm 、 Hn ,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Hm 和 Hn 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 B .每年有某一时刻 Hm=Hn 

C .每年有 9 个月以上 Hm ≥ Hn  D .任何时候都是 Hm ≥ Hn 

【解析】本题只凭在头脑中思考,几乎没办法正确地作出解答,但若根据题中的有关信息,转化为示意图,则思考起来就简单得多。

根据转化出的图(右图),可以看出:①太阳直射点在 AB 之间移动,一个往返需时一年; ②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③太阳直射点位于 M 、 N 两地正中间( C 地)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④离太阳直射点近的点太阳高度大于离太阳直射点远的点。结合题中的条件可知, C 项正确。

(5)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

【例 5】 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进行农业区划 B .加强水利建设 
C .建立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D .退耕还林还草 

【答案】C
【解析】不难看出,上述的四个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都有帮助,但它们的作用有大有小。若使我国的农产品充分打开市场,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这特别需要加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因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可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挥地区优势;同时有利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建立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可以市场为目标,认真研究和把握市场规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本题的最佳选项为 C 项。
(6)排除法
大多数同学在解答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例 6 】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近几年来,石窟前面的 109 国道上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使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国家投资 2.2 亿元将 109 国道云冈段改线,其积极意义是①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 ②避免载重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 ③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消除云冈石窟景区的酸雨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答案】C
【解析】本题的题干明确说明了石窟景区的环境问题是煤尘飞扬,而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中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煤尘和酸雨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④项肯定是错误的,据此,考生可以将含有④项的 A 、 B 、 D 三个选项全部排除掉,然后就可得出正确选项。 

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例 7 】 读下图,与图中 X 至 Y 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


【解析】河流所处地区的地势较低,即河流经过的地区其海拔低于两侧的地区;据图可知, XY 一线共三次经过河流,即有三个地势相对低的河谷,显然可排除 A 、 B 、 D 三个选项,答案为 C 项。 

(7)特例反证法
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例 8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不大 

B .地中海气候区 1 月降水量大于 7 月降水量 

C .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 

D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 

【答案】D
【解析】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区的河流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故排除 A 项; 1 月,南半球为夏季,故此时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故排除 B 项;我国西北地区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为外流河,故排除 C 项;本题正确选项为 D 项。
(8)排序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例9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表,据此判断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R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H

43°26′

46°52′

23°26′

46°52′

A.②④①③B.③②①④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由表可知,③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为0小时,即该地一年内每天的昼长都是12小时,该地位于赤道,是四地中纬度最低的,应排在最后一个;②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是24小时,即该地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其纬度不低于极圈的纬度,应排在第一个。即A项正确。

(9)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同学们解题时切不可陷入“方法”的困境中,不要时时刻刻想“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方法只是别人在实战中逐步总结出来的,通过实践和研究,坚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例 10 】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河水补给地下水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 .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
C .北京盛行偏南风 
D .悉尼的白昼比南京短,正午太阳高度比南京小 

【答案】A
【解析】同学们可直接看四个选项, A 选项发生在北半球的冬半年, B 、 C 、 D 三个选项都发生在北半球的夏半年,显然可将这三项排除掉。再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题干也是指北半球的冬半年,从而验证了 A 选项的正确性。

地理非选择题之审题技巧   

自然与人文结合,整体与区域融合,关注现实,多角度开放性设问,文字与图表混合是高考非选择题的发展主流,其特别强调对“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归纳提炼出完整的解题思路就可以避免遗漏要点,从而使答案层次鲜明、思路清晰。在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已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地理非选择题有以下命题特点:

(1)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多样,综合性、应用性强

试题多选材新颖,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综合运用,使考查的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种综合性极强的信息呈现方式,涉及的地理要素多、知识跨度大,考查的内容也常融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而且关注时政、社会热点,以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情境,显现出极强的应用性。

(2)区域载体各具特色,空间性、时间性强

以区域为载体,从特定区域环境的各个角度切入,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思想、观点、方法去分析区域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活动布局,比较区域差异,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预测区域发展趋势等。

(3)围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设问多变,创新性强

非选择题多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问题,情境材料不同,在设问形式上不断翻新,这对考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思考问题的“面”有很好的考查。近年来,试卷中出现了开放性设问,对考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维角度和地理科学态度又有很好的考查。所以,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等多角度的思维是应对设问多变、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出路。

(4)答案制定系统、灵活,不局限于教材,选拔性强

试题不仅设问新颖,答案的制定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突出系统性。常需要考生在给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中挑选出有用信息,组织、总结自己的论点。这需要考生对所用知识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构架和脉络,清楚各知识间的联系,对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能灵活地针对问题,全面、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完善答案。

针对以上特点,同学们在解答非选择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取得高分。

1.科学审题

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

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①图表材料的解读

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

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答题时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②文字材料的解读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

明确设问的指向与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词语,把握好答题的角度和层次。常见“词语”的答题要求如下表所示: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

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所以A比B……

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他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

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等关系。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等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6题的设问,“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简述”说明应该简要描写,答案为“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非常简洁。“分析”原因,就要求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多个方面进行,答案为“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

(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点得分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

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

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

【例】 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但多水旱灾害;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居民喜食大米;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

(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

【例】 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解答非选择题是否高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板,就一定能顺利突破非选择题答题的瓶颈!

突破选择题的七个思维模式

(1)利用辅助图

(2)利用知识迁移

(3)利用图表信息

(4)利用地理事实

(5)利用地理规律

(6)利用地理原理

(7)利用区域特征

走出题海:突破地理选择题思维模式

方法一:用辅助图

利用辅助图像来解题具体可分三种情况:

1.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进行图图转换

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利于解题。

例如:(福建卷文综10~12)图5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13~15题。

10.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本题可转换为下图,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若AM为昏线,则北半球为冬季,因此“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正确。11.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6ºN,110ºEB.67ºN,110ºEC.66ºN,130ºED.67ºN,130ºE

【答案】B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方时意义。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当地12时,结合北京时间是12时40分,可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ºE。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球面最短距离111千米对应的弧度为10,可计算出MN的纬度差为230,N为北极点,M的纬度为67ºN。

又如:(2012浙江卷文综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A. 21.5°至68.5 ° B. 11.5°至68.5°C. 21.5°至78.5 ° D. 11.5°至45°

【答案】A

【解析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即α=90°—α,因此α=45°,太阳直射纬度为0°至23°26′,地表点Q与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可能是Q点纬度——直射点纬度(两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时),也可能是Q点纬度+直射点纬度(两点不在南北一个半球上),因此Q点纬度变化范围为21.5°——68°26′,因此A项符合题意。

【解析2】利用公式推导法: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在当地冬半年取“-”,当地夏半年取“+”。
依据题意可知(1)、地表点Q的地理纬度为Φ;(2)、∣Φ-δ∣=a;(3)、H= a→a=90°- a→a=45° =∣Φ-δ∣δ€〔0°,23.5°〕Φ€〔0°,90°〕 ∣Φ-δ∣=45° 去掉绝对值符号 Φ-δ=±45°
①Φ-δ=-45°∵δ€〔0°,23.5°〕Φ€〔0°,90°〕 ∴Φ=δ-45°<0°舍去
②Φ-δ=45° Φ =45°+δ
Ⅰ、夏半年时 Φ =45°+δ∵δ€〔0°,23.5°〕∴Φ1€〔45°,68.5°〕
Ⅱ、冬半年时 Φ =45°-δ∵δ€〔0°,23.5°〕∴Φ2€〔21.5°,45°〕
综上:Φ€Φ1∪Φ2即Φ€〔21.5°,68.5°〕选A.

【解析3】画图求解法:

【解析4】动图演示求解法:
以上可以看出:画辅助图法简单明晰。

图图转换的主要类型及转换方法归纳如下:

(1)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

【例】:读局部经纬网示意图(图一),判断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分析】由于a、b两点并不在同一幅图上,对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讲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好是先读出a、b两点的经纬度,再把它们转绘到同一张图上来判读。由图可得a、b两点的经纬度(a:经度180°,南纬50°、b:东经70°,北纬20°),后把它们转绘到下图二。很显然:b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例1】下面各图等高距相同,则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b=c=dB.a>c>d>bC.b>d>c>aD.c>b>a>d

【解析】四幅图的的等高距相同,但比例尺不同,故不能简单地用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四处的坡度大小,而应该将四幅图转绘到同一幅图中进行判断。由于四幅图图幅面积均相等,绘到同一幅图中进行判断。由于四幅图图幅面积均相等,可以把四幅图均当成一个单位,即a图在0.5km水平距离内有4条等高线,b图在5km水平距离内有5条等高线,c图在1 水平距离内有4条等高线 ,d图在2 km水平距离内有5条等高线条等高线。最后作一坐标图将四幅图所表示的坡度都转绘到右图,则四处的坡度大小一目了然,即 a>c>d>b。故选B。

【答案】 B

(2)平面转换为立体型。经过图形的转换,平面转换为立体型,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效果。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作地形剖面图。

例2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陡崖 ) 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400米B.150米 C.278米D.199米

【解析】陡崖高度的计算方法:(n-1)d≤△H<(n+1)d(d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该图等高距为100米 ,有三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故利用公式可得 200米≤△H<400米。不利用公式,可把该陡崖转绘成右图,陡崖顶部A点的取值范围为600米 <A≤700米,陡崖底部 B点的取值范围为 300米 ≤B<400米,也可得出陡崖相对高度:200米 ≤△H<400米。故选C。

【答案】 C

(3)视角转换型。随着图形的不断翻新,一些似是而非的图形不断涌现。这种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考生经常是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把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显现,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

例3 图所示范围全是夜半球,此时,湖南省各联考学校 时钟显示的时刻是( )A.10时40分B.13时20分C.22时40分D.1时20分

【解析】该图所示范围全是夜半球,有同学就会认为X、Y两点在同一经线上,其地方时均为0时从而做错此题。通过分析可知图中的大圆为晨昏圈,X、Y是晨昏线与纬线的两个交点,纬度分别是66°34′N和66°34′S,故可判断太阳直射纬度为23°26′。从图中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南半球夜弧所占比例超过北半球夜弧所占比例,故可判断太阳直射23°26′N。该图迷惑性很强,故需要把其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 (如上图) 。

【答案】 D

【例、】若右图表示今日与昨日范围比例正好是1:3(阴影部分表示今日,空白部分表示昨日)。则北京时间为

A.0时B.2时

C.16时D.18时

【解析】将本题所给的图转换成我们熟悉的、用于时间推算的数轴图如下:

地球上今日和昨日的界线是零点线和日界线,当今日与昨日比例为1:3时,零点线与90°E重合,故北京时间为2时。选B.

(4)局部转换成整体型。该类题目所提供的图形经常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考生会无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例4 下图中梯形代表陆地,①②③④代表靠下图中梯形代表陆地,①②③④代表靠近陆地的海洋表面四点,试比较其盐度大小。近陆地的海洋表面四点,试比较其盐度大小。


【解析】题中似乎没有给足条件,但只要在原图的两侧添上中似乎没有给足条件,洋流的模拟箭头(如右图如右图),洋流的模拟箭头如右图,一切问题则会迎刃而解。由于副热带海区海水的盐度高于其他海区海水的盐度;同一纬度海区,水的盐度;同一纬度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低。盐度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低。可知四点海水盐度大小为:海水盐度大小为:①>②>④>③。 ② ④ ③

【答案】 ①>②>④>③ ② ④ ③

【例如】下图中,ABC为完整的昏线,AD、BE为纬线的一部分,BD、CE为经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1)—(2)题。

A.早12小时B.早8小时

C.晚12小时D.晚8小 时

(2).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华北平原小麦返青B.天山牧民迁往高海拔地区的草甸牧场

C.小浪底水电站进行调水冲沙D.澳大利亚的圣诞树销售火爆

【解析】(1)该题给出完整的昏线和局部的经纬线,看起来比较抽象,如果将之放入我们较熟悉的经纬网中,

由图可知,E点所在的纬线昼长为8小时,日出地方时为8时;D点发生了极昼现象,日出于12点;E点的地方时要比D点早8小时,故E点日出时间比D点早12小时。选A。
(2)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说明晨昏线圈与纬线切点的纬度最低,即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再根据ABC为昏线可知,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选D.

2.在原来的图像上作辅助线帮助解题

在数学学科中,添加辅助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这种类型常见于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添加辅助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例5 右图所示为我国某地(36°34′N)一房屋的大门,大门朝南,大门上方1米处有一雨棚 。据此回答(1) ~(2)题。

A.1米 B.1.414米C.1.732米 D.2米

(2)按以上要求装好雨棚,全年正午有太阳光线射入室内的时间为( )

A.半年 B.近8个月C.10个多月 D.全年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解题难度较大。添加辅助线可增强图像的直观性,提高解题效率。

(1)如图A ,作出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使其通过雨棚边缘从大门顶部射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0°,可计算雨棚的宽度为1.732米。故选C。

(2)如图B ,作某日正午太阳光线,使雨棚的影子正好落在门口,通过计算可知α= 60°,即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 60°,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时,正午太阳光线将无法射入室内,小于60°则可以射入室内。即太阳直射6°34′N以南的时段( 约为 8个月)正午太阳光能射入室内。故选B。

【答案】 (1)C (2)B

【例】 下图中的数值为气压值,单位为百帕。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1)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A.北半球锋面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锋面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解析】根据等值线的原理,将原图中气压数值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幅等压线图(如下图),从等压线图可看出此为低气压(气旋);根据风向标,画出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风向,从风向可知气流是按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气旋中心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这是北半球的气旋。选A.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③④之间存在一锋面,④处从较高纬度吹过来的较冷起来势力强大,③处从较低纬度吹过来较暖起来势力相对弱小,故两者之间锋面为冷锋,③处位于冷锋锋前,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故选C.

3.无图考图题

这类题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境,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上海和舟山群岛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画一幅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上海位于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为东北风。

例6 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

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B.好望角、曼德海峡

C.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 D.麦哲伦海峡、苏伊士运河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无图考图题”,解答时应对两地的地理位置有大致了解, 阿根廷位于南半球 60°W 附近,埃及位于北半球 30°E 附近,因此,由阿根廷到埃及走最短的海上运输线应朝西北航行,故需经过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 A

【例如】某人从赤道以北55㎞出发,分别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相同的距离(不考虑海陆、地形等限制性因素),那么这个人最终到达的点可能位于出发点的

①正东②正西③正南④正北⑤原地

A.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可以将此人的行程画成下图形式:

此人从A点出发,沿图中箭头方向各走110㎞,由于AB、CD离赤道的距离相等,所以它们所处的纬线圈长度相等,最终此人回答出发点,如图1.如果此人每个方向都走80㎞,但对应的经度差却不同,因此此人不可能回答出发点,而是回答出发点之东。据此可得出结论:只要此人沿某一方向走不到110㎞(包括走55千米以内,尚未到达南半球的情况),就会导致CD更靠近赤道,最终此人到达的点一定位于出发点之东,如图2.如果此人每个方向走的距离大于110㎞,情况刚好和上述分析相反,CD更远离赤道,所以此人会回到出发点之西,如图3.

【答案】 B

调研 1 读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 N 地吹东北风。据此完成(1)一(4)题。

A.P 地高于 Q 地 B.N 地高于 Q 地 C.M 地高于 N 地 D.P 地高于 M 地

(2)M、N、P、Q 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晴朗天气的是

A. M、N B. P、N C.M、P D.P、Q

(3)当 M 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低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中南半岛处于干季 B.巴拉圭河进入枯水期

C.澳大利亚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正值播种春小麦

(4)假设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则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 况为

A.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B.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C.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D.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解析 (1)本题需要作辅助线来帮助解答,在图中 N 地作出东北风风向,则图中两条 等压线,北面那条气压高,四点气压的高低为 M>N=Q>P。故选 C。

(2)M、N 两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P、Q 两地则受低压槽控制,为阴雨天气。 故选 A。

(3)M 地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北半球夏季时该地的月平均气压最低。故选 B。

(4)解答本题需要转换视角,作下图,近地面因为有摩 擦力的影响,风速略小,偏转角度也小(一般偏转

调研 2

据报道,某年 2 月 25 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S,77°07′E)观看了极昼后的首次日落。完成(1)一(3)题。

(1)当日,科考队员在昆仑站看日落时,北京时间约为

A.2 时 B.3 时 C.14 时 D.15 时

(2)当日,日出于昆仑站的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3)据此推算,昆仑站此次极昼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9 月 20—30 日 B.10 月 1—11 日

C.10 月 12—22 日 D.10 月 23 日—11 月 2 日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昆仑站正由极昼转为有昼夜交替,即昼长由 24 小时开始减少, 这一天,昆仑站一定 0:00 日出,24:00 日落,则日落时昆仑站的地方时为 24:00.昆仑 站与东八区中央经线经度相差约为 43°, 时间差约为 2 小时 52 分, 即北京时间约为 2:52, 故选 B。

(2)根据等压线的 ①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②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③高分布和数值判压脊: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④低压槽: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⑤鞍部:两个高压断气压系统脊与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 ①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根据等压线的差小,风力也小。②根据气压分布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疏密情况判断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最后根据位置确定偏转角度风力大小和风(高空偏90度,近地面偏45度左右)向判断天气状况 ①低压中心地区(气旋):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②高压中心地区(反气旋):气 流以下沉为主,多为干晴天气 ①确定锋面位置:在低压系统(气旋)中,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②确定锋面附近风向。③ 判断冷暖气团:来自低纬地区,气温较高,为暖气团;来自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为冷气团。 锋面气旋的 判读 ④确定锋面性质及移动方向:西部低压槽为冷锋、东部低压槽为暖锋。⑤天气状况:暖锋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2)如图,0:00 太阳位于正南地平线上,故选 C。

(3)昆仑站这次极昼结束的日期是 2 月 25 日,离春分日约为 24 天,以秋分日为 对称日期,则昆仑站这次极昼开始日期应为 10 月 17 日左右,故选 C。

【能力提升】解题突破口——日照图中的点与线

(1)两线——晨线、昏线
如右图所示:

①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是球面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 0°。

②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

③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

(2)五点——晨赤点、昏赤点、晨昏北点、晨昏南点、太阳直射点

①晨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6:00。

②昏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18:00。

③晨昏北点:晨线与昏线在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北的点。北点 O 时北昼,北点 12 时北夜(当晨昏北点为 0:00 时,其北方为极昼;当晨昏北点为 12:00 时,其北方为极夜)。

④晨昏南点:晨线与昏线在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南的点。南点 0 时南昼,南点 12 时南夜。

⑤太阳直射点:日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太阳高度为 90°。地方时为 12:00。它与晨赤点、昏赤点的经度差为 90°。

(3)点线之间的关系

①直射点向北 90°为晨昏北点; 直射点向南 90°为晨昏南点; 直射点向东 90°为昏赤点(在赤道上) ;直射点向西 90°为晨赤点(在赤道上) 。

②晨昏北点到北极点的纬度差=晨昏南点到南极点的纬度差=直射点到赤道的纬度差 =直射点的纬度度数。

③晨昏线与纬线相切于晨昏北(南)点。晨昏线与赤道相互平分。

④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晨昏线为南北走向,即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晨线为西北一东南走向,昏线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晨线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昏线为西北一东南走向。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