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续篇》/Cabe读书会分享

2020-10-12 03:57:13

04/11 北京时间晚上八点Cabe读书会分享的内容是《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原书作者是Mark Manson,分享人是Max。随着阅读的深入,这是Max对这本书的第二次分享(第一次分享内容参见第十二期)。

大家晚上好,我叫Max, 非常感谢大家抽空出来听我的分享,今晚要分享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的下半部分。

在这本书里接下来的章节,作者讲到了几个方面: 确定性, 自由, 死亡。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呢?

它是一个自我学习系统,自我导向系统 但同时也是因为它偏向于已知事实, 它也是极其不可靠的。 

我们碰到热水会疼,大脑将热水和疼关联,下次我们就不会再去碰热水, 它在学习,同时,就像之前分享的时候,讲到了 "12法则"里的第一法则 将实话, 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是一个导向系统,它根据学习到的内容,根据我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指引指导我们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样子,我们的大脑会偏向于我们已经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这也就是偏见的产生. 偏见来源于我们以往的经历,体验,我们的信念.。

有两个心理学方面的实验: 

第一个是 研究坏人

我找不到具体的实验内容, 书中写到的结论就是 恶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坏人, 他反而强烈的认为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坏人, 所以他才有那种理所当然的去伤害其他人的心态, 他觉得他在为民除害. 

另外一个实验是研究人的自主状态

科学家找来参与人员,接受实验的人员要根据另一个参与人员的答题正确与否给对方相应的电击惩罚.然后开始答题进行实验, 一开始 还好,小电压, 就只是有点不舒服,后来电压逐渐加大,当惩罚一方的参与者犹豫,询问科学家要不要继续等等,科学家都会说继续下去,这个实验必须继续下去等等这样的指令.. 当然,另一方接受电压的人是科学家那边的人, 是在假装,没有真的给电到. 最后实验数据表明,所有参与者都会将电压提高到300付,而 65% 的参与者继续惩罚至450伏. 300伏就是很危险的状态,450伏就是极其非常危险了. 然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一个就是人们通常很容易跟从权威机构的指示,他们处以一种 agentic state 大概就是说代理状态,他们把他们自己的责任代理给权威机构,只要权威机构表明他们说的话是对的,是正确的,他们会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们就会跟随这样的指示.

这两个实验想强调的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certainty, 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对某些事情十分肯定,我们会就有相应的行为,  坏人肯定外界所有其他人都是坏人,所以他才会理所当然的去惩恶, 参与试验的人相信权威机构---这里是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听从他们的指令,并且知道被电击的一方并不是他的责任的时候,他就会听从这些指令. 

这种情况能够遍及 社会媒体,政府机构,更危险的是教育机构, 因为这些都算是权威机构,我们都会很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去相信他们

另外一个方面, certainty 也表现在安全感这方面上, 当你热衷于呆在安全感强的地方,舒服的地方,你就会停止成长,而且反而你会更加没有安全感.  这就跟之前分享里提到的 backward law 反向效应, 我的感受就是很深刻的, 每三个月换一个地方生活, 从一开始每次换一个地方,内心都会有焦虑感, 会担心,会不安,到后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所以我的安全感已经不是建立在,呆在熟悉的环境里,而是建立在,我能够在不熟悉的环境里生活的能力上了, 所以我的安全感范围扩大了. 但如果你追求certainty,你只愿意在你熟悉的范围呆,当你被迫要离开的时候,你的安全感就会崩塌,从而你更加没有安全感---------讲到这个,推荐一个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主人公从小到大都是在轮船上出生,长大,成人的,他没有离开过这艘轮船,从来没有,哪怕轮船最终要被摧毁掉,他也拒绝离开

好,而certainty 确定性好的一面就是, 它也是我们身份认知的导向,我们的身份认知就会指引我们有什么行动,比如,如果我的身份认知肯定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那就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等等. 但同时,也正因为它的指引性很强,我们也很害怕踏出我们的身份认知这个圈子,很怕去改变自己.突然破产没有任何的收入 是对身份认知的打击, 打击的程度和 突然有变得很成功很有钱的打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会害怕失败,但同时,我们也害怕成功,因为会有一个痛苦的历程.而现在的社会环境排斥失败,所以我们也排斥失败,我们排斥改变

1,想一下,小孩子学走路,他们会跌倒了,又站起来,他们会说,算了,太痛苦了,不学了吗? 我们是被教育成这样子的, 我们被教育成害怕失败的,人类的天性不会害怕失败. 

2, 当我们处于痛苦的感受当中的时候, 我们的唯一目标是 要感觉快点好回来,但作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去体会这般痛苦,去从这感受里提炼出更加深刻的含义,而不是急着走出来.我称之为凤凰浴火重生.

3,通常我们会看到一些视频呀,一些文章呀,然后特别的激励自己,自己特别有动力,打了鸡血那样, 然后我们会采取行动, 这就是从外界获得动力源motivation, 作者提到了 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动力源, 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再说,先行动,不要去管你准备好了没有,不用管你知不知道要怎么做,知道一点先做一点,慢慢的,你就会越做越多,你一点一点的从行动中生成自己的动力源. 

我自己有个方法想分享一下,就是完成大过于完美, 重点在于你完成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会放弃做某个事情,因为某个环节做得不够好,导致整个事情都不完美了,我们就放弃了,但是, 你没办法一开始就完美,所以你要耐心,要去完成先,之后再一点点改进. 就像我自己做瑜伽,我就跟着视频做, 一开始我不能全部动作都会,那我就跳过我还不会的,可能最后就只做了一半的动作而已,但是,没关系呀, 我完成了这个过程,然后我第二天还重复这个过程,可能第三天我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再加一点其他的动作,一点一点加上去,到最后,我就完整的做完一整套动作. 

好这几点都想要表明的是,我们的certainty 导致我们害怕去改变害怕失败,但是失败是进步的必要环节,所有已经功成名就的人都是这样说,我们的科学发展史也是这样表明. 有本书叫designing your life 里面好像就讲到, fail faster, succeed sooner 想要成功快点一点,那就失败更快一点.

我的理解就是,成功和失败是绑在一起的,成功在失败的后面,他们两一起跑步,当失败跑得快一点的时候,成功也就在后面跟着快一点,当失败抵达终点的时候,成功就紧接着来到了. 

好上面讲的是确定性,作者接下来讲自由

,大概讲的就是,朱丽叶装死,罗密欧不知道,以为她真的死了,所以罗密欧也了,然后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 然后朱丽叶也自尽跟他走了. 我看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是什么故事,只是大家都说是一个浪漫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的介绍后,我想,这怎么就浪漫了? 就两个人没有默契最终傻傻的都死掉了. 有人说浪漫在与他们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他们的生命呀,我想说的是,1,这是对生命的藐视 2,这是扭曲的价值观 3, 和作者一样的观点,这是不健康的爱. 不健康的爱还表现为 有条件的爱, 无法独立自主承担责任的爱。

我自己展开说一下, 有条件的爱,比如说,男女关系之间,女方或男方 要挟另一方要怎样,不然就分手,或者,不然你就是不爱我,或者,即使不说出口,但是对待你的态度显然就有所变化了, 又或者,父母要挟自己的子女要做什么,不然父母就要怎样,之前看过一个内容,就是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所以如果儿子不改变,那么他们就和儿子断绝关系,不来往.还有一个就是,朋友之间,如果你要做这个选择,你会后悔的,到时候我是不会理你,等等, 所有的这些 "如果你xxxxx, 我就xxxx" 这类带有条件的对话都是 有条件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我们国人和西方人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我们国人没有明显的个人生活界限, 你的人生,你的生活都是你自己的,你要做什么选择那你的权力,是你的人生,最终你的人生过得怎样都是你自己要去承担的后果,我会尊重你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互相干涉 ,最最明显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是为了你好" 因为他们以自身过往的经历,这些确定性,认定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也因为这些确定性,他们害怕失败,他们也害怕我们失败,所以他们要我们根据他们的指引去走. 我在和西方人交流的时候,很多时候我都会听到他们说的, 这只是我的看法,选择权最终还是在你那里.  而我是从我非常好的一个朋友那里学习到这个的,他会跟我说, 这是我的建议,这是我的看法,这是我所知道的后果, 我会告诫你做这些选择的后果,我也不希望你做这些选择,但最终选择权在你那里,你的人生要你自己来承担,但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支持你,而不是说因为你不听我的告诫,你活该,自讨苦吃等等. x

另外就是无法独立自主承担责任的爱, 有两种情况:

1, 将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男女关系里,朋友关系里的自责, 父母嫌孩子自己动手的时间太长,将他们应该承担的自己生活部分的责任揽过来,父母直接帮孩子做了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从而导致他们一是不够独立 二是没有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责任

2, 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典型的就是互相推卸责任.

那如果去辨别我们是不是在推卸责任,我们是不是处于有条件的爱里, 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我拒绝对方的意见,条件, 我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有变化,如果会,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不健康的爱里面了, 同时你也要问自己,如果对方按照我的想法走,我会不会因此对他态度有所变化.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我根据我们自身情况添加的, 我们告诉对方,做选择的时候不要有压力, 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我们对自身的感受没那么灵敏,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倾向于不表露自己的感受,我们倾向于不给对方带来麻烦,所以我们会对自己的真实选择有所保留,而我们要帮助对方去做没有压力的选择,这样才能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

独立自主的爱, 没有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带给我们身心自由的元素之一,接下来,作者讲到诚信

1, 俄罗斯战斗名族---当地人特别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为了所谓的礼节和讨人喜欢去掩饰自己的真实看法.这是对你对外接触的这个世界的诚实

2,接着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爱之人之间的诚信

作者讲到了每当她妻子问作者关于妻子装扮的看法,作者都会十分坦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大部分时候都是好看的,有些时候就有点夸张,不顺眼,就会很真实的说出来,虽然妻子会表现得非常不开心,然后会去又重新弄过,但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就是,接收对方对自己真实的批判,互相改进, 所以当妻子说出作者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虽然作者一开始也是大男子主义, 不同意,后来也会醒悟过来,觉得妻子说得对,妻子的确是在帮自己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对方的感受,让对方好受一点, 尤其是为了对方的面子等等这些传统的礼节,我们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但通常最终落到一个谁都不好受.

3,我们讲到了对外界的诚信,对所爱之人的诚信, 我自己想补充一点,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诚信

这三点诚信能够带给我们身心的自由

最后作者讲到了死亡:

1, 作者年轻时的朋友Josh 的死亡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让作者反思很多,其中提到了一句话, 是在作者的梦里,这个朋友对作者说" why do you care that I'm dead when you're still afraid to live" 你自己都那么怕活着, 你干嘛那么在意我已经死了呢? 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想分享出来

2, 作者提到了Becker, 他写了一本书 叫 The Deinal of Death 我还没看过这本书,无法很好理解题目里denail在这本书里的含义,我就不翻译书名了.  Becker 是在他得了癌症之后写的这本书. 书里诠释了两个观点:

1)我们是唯一的能够自主思考的动物,也是唯一一个意识到我们死亡的动物.

2) 我 有两个我,一个是身体的我,一个是概念上的我, 而我们意识到身体的w会死亡,所以,我们的精神系统为了延续自身,会想要概念上的我延续下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流芳千古,遗臭万年, 我们会想要留下一点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并且让这个世界记住.

3, 后来作者去了南美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 旅游, 直到现在分享去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好望角的好望是指 好的希望.作者描述了自己如何登顶,然后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接近悬崖边,一步一步往死亡边缘靠近,描述那种在生命和死亡之间的感受,后来他退回到安全地带,然后发现有个人看着他,,那个人问,你还好吗? 你感觉怎样? 作者回答说, 活着,真好.

Mark Twain 说过一句话"“The fear of death follows from the fear of life.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对生活的恐惧,当一个人充实的度过他的生活没有遗憾时,他已经准备好随时面对死亡.  我觉得这句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我们一直在讨论生活,但是却不愿意讨论死亡,然后,这句话却提出一个问题, 你准备好去死了吗? 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很别用的角度. 由此我想到了其他的一些内容, 我们不是听过非常老套的一个问题吗: 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会怎么做,通常人们都是会说要么和所爱的人陪伴,要么说尽情享乐呀等等,这个问题本意是想要引导人们去思考生活当下,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不实际,没成效,因为1,这个问题别人想了过后,也就忘记了,因为这真的是一个概率很小的情况. 2 是这个问题无法给你带来实际的有效的行动.因为你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短期的24小时以内的抉择. 

所以,我就改了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你1年后就要死了,你这一年要怎么过,如果你5年后就要死了,你这5年要做什么,如果你10年后就要死了,这10年里,你要做什么, 我觉得这些问题才更加引导我们去深思我们要怎么度过自己有限的时间. 还有一个更为强大更为夸张的情况,那就是 好像是尼采还是那个哲学家提出来的 "你要怎么度过这个人生,如果你的这个人生要反复循环的度过,你下辈子还是这样的生活, 下下辈子还是这样度过,你愿意度过什么样的生活?" 

坦然接受死亡的这个事实,不管是对自己的死亡,还是对他人的死亡,坦然的去接受,才能够带给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自由,不受束缚.

好,学会接受我们的死亡,要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做好准备,人类的特点之一有意识的想要去延续身体之外的概念上的自我,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们要留下些什么东西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突破 "自己" 这个想法的局限, 这个时候不再是关于自己的情况了,这个时候是除了自己意外的一切了,自己已经不重要了. 作者说到了 快乐的最基本元素就是, 关系比自己还要广大的事情The basic of happiness is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greater than yourself.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去做义工,收留流浪猫猫狗狗,会去想要帮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他们在关心着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  这是在人类社会层面上的, 再延伸一下就可以到了是探索人类以外地球意外的生命,然后再再深层一点,我就自己联想到了一个电影: Lucy 里面有一段台词是这样的:" It's funny, I used to be so concerned with who I was and what I wanted to be, 有趣的是,我过去是多么的关心我是谁和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and now that I have access to the furthest reaches of my brain, I see things clearly and realize that what makes us "us" — it's primitive. They're all obstacles. 而现在我能够接触到我的大脑最深处, 我能更加清楚的看待一切,我也意识到了 那些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因素都是在阻碍着我们去更加的了解自己

Like this pain you're experiencing. It's blocking you from understanding. All you know now is pain. That's all you know, pain.

就像你现在正感受到的疼痛感,它拽着你的理解,你现在所能知道的就仅仅是疼痛, 这是你所能知道的一切,疼痛

I don't feel pain, fear, desire. It's like all things that make us human are fading away, It's like the less human I feel

我感受不到疼,害怕,没有渴望,所有那些我们之所以为人类的因素都逐渐消退, 我越发不觉得自己是人类.

 all this knowledge about everything, quantum physics, applied mathematics, the infinite capacity of the cell's nucleus, they're all exploding inside my brain.

所有的这些关于一切的知识, 量子物理, 应用数学, 细胞核里无限的能量 他们都在我的大脑里迸发着.

在这个电影里,充分的表明-----不只是我们自己个体,也更不只是我们人类,而是超越所有的这一切,知识

讲到快乐是去关心比自己更广的东西的这个观点上,我还想起了一个电影, 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里面的一句台词: 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主人公在逃离社会之后,终于明白了,快乐来源于分享.           我觉得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 本书的观点 care about something greater than yourself. 

然后,我还想要再从上次分享里提到的道德经里老子说的那段话来继续深入去探讨这个看法:

道德经里老子说: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上次分享里说到 以其中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英文翻译就是when you let go of who you are ,you become what you might be  这是其中一个角度去理解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从道家思想, 当你不执着于 自己 的这个概念,你将自己化为比你更广大的一切,化为道,你去滋养万物,你才能快乐. 等等

其实这本书讲到的很多观点都是我们小时候有教育过的, 比如说要乐意去分享呀,要无私奉献呀等等,但是我们只是被告知要这样做,却没有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等等. 而这本书会去解释这些东西.

书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么多,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整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生活很艰难,毋庸置疑,我们要学会去拥抱生活带来的一切

要谨慎的去选择你的价值观

学会主动去承担其你的责任

我们的大脑是会由偏见的,学着去质疑自己的想法,观点, 不要那么肯定

拥抱不确定性, 走出舒适圈, 不断成长,不断更好的打磨你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大胆的去体会失败的感觉,努力的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动力源

通过传递和接受没有条件限制的爱,独立自主的让他人和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相这个世界,对我们所爱之人和自己的表达我们的诚信 通过这些方面去获得我们的身心自由

意识到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不断的提醒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对自己的生命表达感恩

快乐不是来源于我们自身,而是来源于比我们自己更广阔的其他东西

最后,我把作者原文的总结说一下,我就不再翻译了: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fraid of.This acceptance of my death, this understanding of my own fragility, has made everything easier—untangling my addictions, identifying and confronting my own entitlement,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my own problems—suffering through my fears and uncertainties, accepting my failures and embracing rejections—it has all been made lighter by the thought of my own death. The more I peer into the darkness, the brighter life gets, the quieter the world becomes, and the less unconscious resistance I feel to, well, anything.

最后我想用电影"Me before you" 里的一句台词结束本次分享:" Live boldly, live fully."  谢谢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