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关键期

2020-10-23 21:34:17

01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原则


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有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要和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


不求助则不施助,这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基本原则。


比如孩子不向你提出说,妈妈爸爸,你看我这事儿怎么办?


你就不要直接跟他说你要怎么办。甚至你想要让他怎么办你也最好不要说,等他说出那个方向的话以后,你再说:“哎呀,孩子好聪明啊!”鼓励他沿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要说是我们想让你这样,而是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就要这样。


有家长说,孩子已经明显出现不良行为了,我再不管就晚了啊。怎么干预他才有效呢?


如果直接说你现在这是不良行为,你必须改正,否则的话你要遭受严厉惩罚,或者我就不饶你,我就打你,这样做基本上扭转不了他的不良行为。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我们想直接教育、管理和干预他已经相当困难了。因此,教育青春期孩子的策略就是:迂回、巧妙、智慧。


比如孩子吸烟,你可以跟你爱人讨论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吸烟得了肺癌,然后现在要切除肺叶的这件事情,让孩子听就够了。如果这时候孩子提问,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可以顺手把这个战火引到他身上;如果他不接茬,千万别往他身上说。



02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听不进去话?


在青春期可以听进去父母话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


就是在0到1岁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爸爸无微不至地呵护;1到3岁的时候,父母特别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3到6岁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同等的关心、爱护;然后学龄期的时候父母跟孩子一起游戏、娱乐。亲情融洽了,到了青春期你就可以大胆一点说我希望你怎么怎么着,估计不会遭到强烈的反抗。没有这样的基础的家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资格。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不良行为了,再不教育就危险了,那赶紧求助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犯罪行为了,那赶紧送公安机关或者少管机构,在家里跟他进行斗争是无效的,因为你缺乏斗争的资格。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想法很多,而且常常境界很高。但是把他们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理想的思考跟现实联系起来一观察,就发现差距很大。他们就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游移不定。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又很现实,很现实又觉得不甘心,又进入理想化的状态。而他的理想也带有很大的幻想性。


理想是什么?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想象。幻想是没有多大实现可能性的想象。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的所谓理想,实际上带有幻想性,所以他们就会在理想和现实中间来回摇摆。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人了,外形跟其他成人很相似,于是就觉得自己相应的很多能力也会发展起来,好多优秀的品质也会发展起来。他觉得自己很棒,能做很多事情,有很多独特的想法。因此,就会在跟其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够尊重。所以,年轻人之间经常发生口角或者发生一些辩论,这是常见的事情。


通过口角和辩论,来表达自己比别人更高明,实际上隐含着一些自负成分。但是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在觉得自己很棒的时候,常常也觉得自己其实很差,自卑。所以,一般来讲,当形势比较顺利,大家对自己还比较认可的时候就容易自负;遇到点风浪、挫折,受到批评或者困难,尤其是应付不利的时候,又易陷入自卑的状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情绪起伏度特别大,高兴的时候忘乎所以,情绪低落的时候又一蹶不振,就是这个原因。



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愿意沟通,特别愿意交流思想。但是他这种沟通和交流,局限在同龄人,特别是同龄的好朋友,知心朋友之间。他们交流和沟通的愿望特别强烈,但是又存在着代际隔阂、封闭的倾向。这种沟通和封闭的矛盾始终存在。


比如,这个话急于找人说,但是父母就在身边,还不能说、不想说;或者交流对象不合适,还要保密。这就是处在沟通和封闭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的青少年,主要有以上四组内心矛盾,从而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常常出现混乱倾向。


他们可能经常会冒出一些说法,让家长特别诧异。比如说活着真没劲,还不如死了呢。家长很紧张,说这孩子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要啊,其实就是他内心的矛盾冲突,自我意识的混乱导致了痛苦和烦恼,让他随口说了几句气话;有的时候很高兴,大家看着没由头,怎么这孩子今天挺高兴,问怎么回事不说;有时候不高兴也没由头,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说;有的时候跟家长对立情绪严重;有的时候想入非非。对于这些情况出现,我们家长都不要过于大惊小怪,这就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必须经过的混乱。


放低身段来对话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处于情感的二元阶段,就是跟母亲、跟父亲逐渐拉开距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小孩子有需求时经常会对其他人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处于“我”和“你”混乱的状态。比如说她渴了要喝水,就会跟家长说,你喝水、你喝水。


为什么这么表达呢?


因为大人经常倒一杯水给她说,你喝水。还比如,门口鞋架子上的鞋,她都认识是谁的了。这时指着妈妈的鞋问女儿,这是谁的鞋啊?她就说,这是你妈的。因为姥姥告诉她,这是你妈妈的鞋。女儿还不会转化成我妈妈。


等到3岁以后,孩子自我意识明确起来,她就会转换过来,会说我喝水、我妈妈的鞋。完成这个转变以后,说明她的独立意识建立起来了。孩子于是要表达自己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构成了两个中心,家长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跟孩子想做的事情之间,出现了差距。



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放下自己成人的身段,最好能够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要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个两三岁的孩子现在正在想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正在想什么。家长要跟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想想这个话、这个事情到底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还是我们做父母的这么说、这么做让自己痛快。


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要求孩子,而是努力去观察,去思考,或者去跟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想法。


例如孩子要自己用勺子吃饭,由于用得不熟练,会洒落饭菜,让大人觉得心烦。妈妈可以给他一个单独的盘子和勺子,让他满足自己吃东西的愿望。同时,用另一个勺子来适时地喂他吃。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建立自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供孩子必要的饮食营养。


相反,如果父母长期阻止或替代孩子的自主行为,会使得孩子感觉很痛苦,会认为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家长。这样孩子和家长的感情就受到影响了,以后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阻力。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4岁到5岁,就是学龄前期,在心理学上,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家长值得注意的就是,孩子容易出现和异性家长趋于亲密的现象,女孩对父爱特别渴望,男孩对母爱特别渴望。


不要让孩子跟一位家长的距离太近,跟另外一位距离太远,在父亲、母亲和孩子这三者关系当中,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里,常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好像这孩子交给妈妈带就可以了,爸爸主要在外边干事业、打天下。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做父亲的,往往忽略了跟孩子那种紧密的联系。在这个阶段,男孩和女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怎样与父母打交道。一个成人跟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可能反映了他们幼儿时期跟父亲、母亲的关系状态。


一个男孩,如果跟父亲的距离特别远,跟母亲的距离特别近,那他有可能以后跟女同志打交道比较自然,跟男同志打交道就不太自然。跟男同志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比较紧张激烈,对女同志则可能会丧失原则和底线。而且在这个男孩身上,男子汉的特征也不是特别明显。一个男孩,他要发展起男子汉的行为,必须得从他父亲身上模仿和学习。如果他父亲跟他的距离特别远,他就失去了这个模仿和学习的机会,反之却从他母亲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的方式。


对于女孩也是这样。一个女孩如果跟父亲的距离特别远,跟母亲的距离太近,那跟母亲的冲突就比较多。比如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发现有好多母女关系特别僵,而一看他们的家庭,父亲一般都离得比较远。这个孩子因为不认同母亲这个角色,跟母亲学习到的女人的行为就少,慢慢发展成一个个性比较强的女孩。她以后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找一个特别强的男人,寻找一个理想的父亲形象,而且她是以女儿的心态去跟那个男人打交道。将来结婚了,她内心里不把自己看成对方的太太,而是对方的女儿。另一个方向是找一个比较弱的男人,容易服从自己的意志,但她内心里觉得这个丈夫不理想。


而如果一个男孩跟母亲的关系特别近,那这个男孩以后要恋爱、结婚的时候,在他内心里关于好女人的标准,就是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呵护自己。所以当他跟一个女同志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对女同志提出很多好女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往往吻合母亲的情况。如果那个女方正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那这俩人有可能恋爱就成功了,然后就结婚了。结婚以后是不是这个家庭就特别稳定、生活就特别幸福呢?那倒不一定。



时间不一定很长,新的麻烦就要出来。因为结婚以后,这个丈夫会进一步要求女方要更像他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如果照顾的一方不情愿就会有很多怨言,经常指责被照顾者;被照顾的人也会抱怨说,你就照顾我这两下就指责我,哪像个好妻子!


实际上他这“妻子”两字应该换成“母亲”,因为他从小就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从来没说过他不好,妻子怎么还说他不好啊。这丈夫对妻子就会有许多不满。如果这个妻子真正做成了丈夫要求的那个样子,这丈夫就又会产生另一种失落感,好像家里多了一个母亲,却没有妻子了。没有妻子又想去谈恋爱,谈恋爱的结果就是婚外恋。


所以,外遇除了其他社会学原因之外,也有心理学原因。我们看到许多的问题家庭,就是夫妻中一方对另一方照顾得无微不至,而另一方则单纯享受这种照顾。这样的家庭可能就是母子型的夫妻关系,也可能是父女型的夫妻关系。


所以,孩子在这个阶段,父亲和母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双方谁也不能忽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对孩子进行良好心理培养的一个秘诀是什么?就是父母要把同等的爱给孩子。孩子要对父母怀有几乎相等的正面情感,将来与爱人交往才能比较恰当。或者再用形象的话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情感投注关系,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婚姻幸福特别重要。

孩子,只是家庭里的普通一员。


要让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当中的位置,孩子地位过高是不恰当的,地位过低也不恰当。他就是家里一个普通的成员,跟父亲、母亲还有其他家庭成员具有同等地位。


很多的家庭,孩子可能是NO.1或VIP式的人物,这孩子有什么愿望,家里其他成员即使压抑自己也要来满足他。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个人的意志高于一切的倾向。这样的心理品质对孩子的社会适应特别不利,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他去做他不能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就是要孩子提出求助的愿望之后,我们再去帮助孩子。



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自主愿望。孩子先提出要求,说明需要我们帮助,我们才能考虑给予。在给予的时候也要特别讲究,要看孩子求助的愿望,是不是家长应该满足的。


比如说,孩子要跟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让爸爸到客厅沙发上睡。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家长就不能够简单地满足他,要加以分析。所以摆正孩子在家庭中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能够理性地、坚决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我们都满足,孩子的地位就太高了。


其实,孩子提出的要求,大约有一半应该满足,一半应该拒绝。因为我们成人的想法就大概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如果孩子提的任何要求都满足,别说一半了,就连一个都不拒绝,那我可以严肃地告诉你:可能以后你就得带着孩子找心理医生了,因为你给孩子的生存环境太不自然了。


在成人世界里,并不是我们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那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原理,按照这个比例,去拒绝孩子的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才能发展理性的思维和行为。


包容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列宁曾经说过,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社会对年轻人尚且如此包容,对幼儿我们就更应该宽容。



孩子出现某些过失,是孩子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孩子做错事是很自然的,孩子做得都正确反而是比较罕见的,因为孩子不懂得那么多正确的人生道理。


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十分真诚和热情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最好加以忽略。


家长需要提出批评或者禁止的是,孩子做十分危险的,有损自己健康的,或者危害他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情,除此以外的其他过失家长应该忽略。






“身心加油站”  微信公众号:sxjyz8  

      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是一家集心理咨询辅导、身体推拿调理和身心灵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由呼和浩特地区知名心理专家、婚恋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中医推拿养生专家组成,既致力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逃学厌学、网瘾叛逆、人格障碍等问题、成年人婚恋情感、职场困惑、心灵减压,以及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等症状;同时运用身心全息疗法、根骶疗法和原始点健康疗法,有效治疗身心亚健康问题,让您的感官全面复苏,发现本真自己,还您幸福完满人生!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 Q Q:1269005881

        客服微信:amslyj

        机构地址: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家乐福商场)向南100米路东鼎泰好望角(新华保险大厦斜对面)18层1815室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