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张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地图(二)

2022-06-28 01:28:50

节目音频在文章末尾

2006年1月13日,英国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好奇和震惊。这篇文章称,在中国发现了一幅“明代世界地图”,它证明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并率先在500年前就完成了环绕地球的海上航行。如果这张地图的原本真是绘制于明代永乐年间,不言而喻,它将产生颠覆性的后果,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将会改写。

那么,这幅明代世界地图是从何而来的?这幅地图上有哪些疑点?发现者又为何坚持认为它是真的?围绕这幅地图,中外学者有着怎样激烈的争论?中西方过去曾发现过哪些颇具争议的老地图?中国古人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少认知?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一张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地图(二)


《天下全舆总图》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一个叫刘钢的人在上海古玩市场淘来了一张老地图——《天下全舆总图》,没想到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认可地图真实性的有之,对地图提出质疑的却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佩琦断定:“这张地图是伪造的。”他的理由是:《天下全舆总图》题记中声称,它所仿绘的明代地图叫作《天下诸番识贡图》,识贡这两个字引起佩琦的质疑,他认为,在中国古代地图中,从来没有识贡图一说。相反,在繁体字中,识和职字形非常接近,而职供图在中国古代倒十分常见。

中国美术史上,已知比较著名的《职贡图》有两种。第一种是传说梁萧绎所作的《职贡图》。原图早已不在,今天所见的是北宋熙宁年间的临摹本。图卷描绘南朝梁代外国使者25人朝贡的形象,并配有说明文字。而这个临摹本也已经残缺不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皇清职贡图》是第二种,绘刻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及西洋诸国来华使臣的图像。但是,职贡图所描绘的对象不是山川道里,而是古代一些国家和少数民族向中国皇帝进贡时,所派出使节的人物画像。

佩琦认为,这是造假者所犯的低级,错把职贡图写成了识贡图,同时,又不知道真正的职贡图并不是地图而是人物肖像画,从而留下了破绽。另外在上海话里,“识”和“职”几乎同音。鉴于此图在上海购得,有无现代伪造者受方言影响的因素?

另外,那些进贡的国家哪去了?《明实录》及《明史》对各贡国的名称,进贡年代及贡品有详细记录。上述两种信史中,无任何“新世界”国家的名字。奇怪的是,《天下全舆总图》有一些概况图例,却无具体国名。《职贡图》首先是记载贡国名,然后是概况。在《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并未出现所有的《明实录》及《明史》所记载的贡国——不把明朝的贡国统统放上去,那是要掉头的罪啊!

 

《皇清职贡图》(局部)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教授同样对《天下全舆总图》充满质疑。他第一个质疑就是地图上朝鲜半岛红圈内标注的“高丽”两个字。侯杨方说,它在朝鲜半岛上面,标明是高丽。但实际永乐朝之前,朱元璋时期,它已成为明朝正式的藩属国,改名为朝鲜。这张图,既然是奉献给皇帝的正式官方地图,永乐年间,不可能再用古名高丽。因为它的名字已被永乐皇帝的父亲正式改为朝鲜了。

对于这个质问,刘钢在研究了文献后发现了可以用来反驳的例证。刘钢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同期的地图里寻找相应的答案。

收录在1609年刻印的《三才图荟》一书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朝鲜半岛被标注为高丽。对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没有任何疑问。

侯杨方还注意到,地图中华中地区红圈内,标注出“湖南”、“湖北”字样,他认为这也是一个明显的,明代不存在湖北和湖南。明代的正式政区是两京十三布,或简称为两京十三省。湖北、湖南,明代属于同一个布政使司,叫湖广布政使司。湖南、湖北是清代的事情。清朝的政区地名,出现在明初的地图上是不可能的。

针对侯杨方的质疑,刘钢认为,《天下全舆总图》绘制于清代乾隆时期,而那正是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这个图如果全部按照明朝的建制描绘,很可能莫易仝会有牢狱之灾。图上好几处都在歌颂明朝,如果他原封不动地把原来的文字注释都写上的话,很可能让人指责他在宣扬明朝。在大清皇帝面前宣扬明朝,意味着人头可能不保。


 

不过,《天下全舆总图》中的另一个称呼,却很难解释得通。地图左上角有一题记说明:“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这意味着图上的注释有些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已有的,有些是仿绘者后加的,而原有的注释都用红笔加以圈注。”换言之,凡有红圈者皆系原图所有。质疑者认为,刘刚等人居然没有看见三处“大清海”都是有红圈的!永乐十六年的图怎么可能有256年后取代它的“大清”的名称呢?

对此,刘钢解释说:“出于避讳原因,仿绘者将《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大明海’改为“大清海’。在清代版本的明代书籍和地图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月令广义》成书于1602年,该书附有《山海舆地全图》,其清刻本所附图中‘大明国’被改为‘大清国’”。也就是说,按理判断,“大清海”原来是“大明海”。——但刘钢不知道,“大明海”是万历年间利玛窦开始使用的!——如果《天下诸番识贡图》有 “大明海”这一称谓,它绝对不可能作于永乐十六年。如果它果系作于永乐十六年,是不可能有“大明海”的。那么,有红圈的三处“大清海”从何而来?

在一些人看来,《天下全舆总图》 最大的破绽在于图上多次出现“数字+余”这种表示成数后不定余数的结构。繁体字当中,此处当用饣字偏旁的“馀”字。在简体汉语中则通用“余”。莫易仝何以通篇用简体字时代的用法?根据图上出现的简体字,有人质疑《天下全舆总图》是伪造的。

但民间学者考证,根据《简化字溯源》“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其中简体“余”字始见先秦时期;收藏在台湾故宫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玉玺上的《古稀说》铭文,第一个字就是简体“余”字;出土的宋、元、明墓志铭,上面也有简体“余”字,所以《天下全舆总图》上出现一些简体“余”字不能作为此地图就是造假的依据。

另外,有人直斥郑和下西洋曾到过各大洲的说法。且不说当时中国人是否有球形的概念。郑和船队每次出航一般是两年,在两年内,光凭借帆船有可能环球航行,足迹到达南北二极吗?只要考虑考虑帆船的最大航速、季风期、休整的时间等因素,自然会得出应有的结论。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凭一两次航行,就画出如此准确的地图来吗?退一万步说,中国船队充其量只能到达沿海地区,有可能深入各大洲的内地吗?可《天下全舆总图》有丰富的内陆信息,这如何解释?

 


《天下全舆总图》碳十四测验证书复印件

 

关于《天下全舆总图》的真假争论,十分激烈。质疑的学者列出很多疑点,刘钢则借助媒体予以反驳。

2006年3月23日,刘钢公布了新西兰维卡托大学实验室对《天下全舆总图》纸张碳十四的测定结果。刘钢认为,这个结果可以佐证莫易仝在公元1763年,根据明代地图仿照绘制《天下全舆总图》的说法。但是,这个结论丝毫没有被持反对态度的学者们接受。

侯杨方认为,送去检测的纸来历不明,无法确定这张纸真来自于这张图。对于这种质疑,刘钢比较无奈。刘钢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当时应找一个公证处,由他们直接寄给维卡托大学。

侯杨方还认为,即使这张检测纸的样本真的来自于这张图,也不能说明这张图是绘制于乾隆年间。因为现在要得到乾隆年间的纸和墨,相当容易。我们在这张纸上,,能说明这个书法作品是乾隆年间的吗?。中国文玩行自古就有这种造假的方法:用古老的墨、纸绘画、写书法,以此证明是较早年代的作品,这是很常见的。

自从刘刚向社会公布了《天下全舆总图》以来,很少有学者认同刘刚的地图。但是,刘刚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支持者中,英国加文·孟席斯的态度非常鲜明。他的观点虽然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很少得到学者们的赞同。而加文·孟席斯之所以对古代航海产生兴趣,原因竟然也是古代地图。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存在着一批奇怪的地图。它们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谜团。而《天下全舆总图》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相似——地图所描绘的世界,都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

比如《罗地图》,是由威尼斯人弗拉·罗在1459年绘制而成。他在欧洲航海家绕过好望角的30年前,就绘出了好望角,而且准确地描绘了好望角容易辨认的三角形状。

 

 《罗地图》


古代西方地图让加文·孟席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为,既然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地理情况已被绘制在地图上,只有一种可能,这些地理知识来源于另外的航海家,他们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绘制了地图。最后,这些地理知识又被西方的地图绘制者得到,从而出现在西方的地图上。加文·孟席斯认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能够做到环绕世界航海旅行的人,就是郑和和他的船队。

加文·孟席斯在这些西方地图中寻找着证据,他认为,《罗地图》中关于非洲好望角的知识,应该来自于郑和船队。在研究中,孟席斯发现了一份15世纪的手稿,手稿里提到罗在绘制地图时,曾得到过一位名叫康悌的意大利旅行家的帮助。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龚缨晏教授说,孟席斯的推论是,康悌不仅到过中国,而且当郑和的船队到印度时,他还坐上郑和的船,绕世界逛了一圈,最后回到欧洲。他把得到的中国地图,告诉了罗。

龚缨晏教授否定了孟席斯的这个观点。他注意到,《罗地图》中,在中国的北部地区,标注为契丹;中间标注为赛里斯;南部标注为蛮子,这3个名称,都是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称呼。龚缨晏说,如果康悌真跟郑和航行过,他至少知道,中国那时的名称叫明朝。可他连这个也不知道,他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契丹。所以,这是不可能成立的。

在《罗地图》中,孟席斯还找到了一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地图好望角旁边,罗写下了一段注释:大约在公元1420年左右,一条船途经男岛和女岛,横渡了印度洋,并绕过迪布角,穿过绿岛和暗海,向西方和西南方航行了40天。在这段话中,出现了Junk这个词,它通常是指中国式帆船,孟席斯认为,这就是郑和船队绕过好望角的最有力的证据。

龚缨晏说,孟席斯依据的是翻译成英文的译文。在《罗地图》的原文里,并没有出现Junk,这个词是翻译成英文时出现的。它原文里讲的船是阿拉伯式样,用通俗的语言讲,是阿拉伯式样的船从这里过去了。里面讲到暗海,绕过海角到暗海去了。暗海这个词,就是阿拉伯人的概念。

但是,作为国内研究西方地图的资深学者龚缨晏并不否认对这些西方地图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因为即使在严谨的学者看来,疑问和谜团也确实存在。

 

《文兰地图》

 

在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地图中,引起争论最大的是《文兰地图》。1957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从书商的手中得到一份手稿,学者在手稿中发现了一幅据说是绘制于1434年的古代地图,因为图中描绘了一个叫文兰的岛屿,所以这幅地图被人们称为《文兰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文兰岛位于大西洋的西北部,靠近格陵兰和冰岛,在地理概念中已属于北美洲。在文兰岛旁边,写有这样的文字:“教廷的使节、格陵兰及周边地区的主教埃立克”大约在1118年也曾到达过文兰岛。这意味着,早在中世纪,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北美洲的一部分。甚至有学者据此认为,哥伦布就是依据文兰地图到达了北美洲。1965年10月11日,耶鲁大学对外公布了《文兰地图》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刻在欧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在人们的常识中,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在美国,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全国性假日——哥伦布日。这一天,美国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裔居民都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文兰地图》的发现,立刻在他们当中引起强烈的不满。

1967年,大英博物馆对这幅地图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兰地图》所用的墨水存在疑点。1972年,受耶鲁大学委托,美国的一个独立研究小组再次对地图进行了鉴定,结果出人意料:羊皮纸是古代中世纪的,但墨水是20世纪的。证明它是伪造的。

研究结果一公布,又引起轩然大波。意大利移民团体要求耶鲁大学作出正式道歉。有的学者把矛头对准了德国神父约瑟夫·费舍尔,认为是他在上世纪初伪造了这幅地图。

但是,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再次运用多种仪器对《文兰地图》进行研究,又推翻了之前的结论。研究结果说,墨水也是真的。这个地图又变成真的了。

 

 《文兰地图》局部细节


今天,尽管《文兰地图》的真假没有定论,但是,被怀疑为造假者的德国神父约瑟夫-费舍尔的另一个发现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1901年,他在德国的一处城堡中发现了一张中世纪地图,这张地图真正改写了一段历史。

那么,这张中世纪地图究竟是如何改写历史的?中国古人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少认知?已经被证实其真实性的几幅中国古代地图上,竟然出现了好望角,这又作何解释呢?

 

《走近科学》

听节目,顺便点一下广告吧~不需购买,增加点击率即可。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