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2022-04-22 23:24:01


中文系的学生对童庆炳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的文艺理论教材堪称经典。作为北师大名教授,童先生对语文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的关注或许只是偶一为之,但其观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先生驾鹤西去之际,再读《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一文,依然能感受到一个大学者对基础教育的热忱和关切。

谨以此怀念童庆炳教授。



语文教学如何对待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话题。语文课既不能教成政治课,也不能只上成工具课,要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20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语文课上的一件大事,当时我非常赞同。我们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得太少了,中华民族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因此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当时景山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这确实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这个实验就停止了,像被风吹散了一样。就中华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我想谈四点。

一、要坐下来认真探讨几十年来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从语文教学史上的几起几落,我们可以看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矛盾很多,任务非常艰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真正把它作为一种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不只是单纯地讲几篇古代诗文。

二、要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是什么时候呢?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学习中华古代民族文化的黄金时间应该是15岁以前。我这话不是随便乱说的。五四时期的大家胡适4岁开始背古诗,5岁背短文,6~7岁读私塾,8岁已经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相当了解,相当熟识。他到美国以后做的论文选题是“中国古代哲学”。那么鲁迅在“三味书屋”到底又读到了什么书呢?有资料显示,他用一两万字的篇幅把中国古今历史编成韵文背下来,对中国历史了然于心,对中国国民性了然于心。他本是学矿业的,后来到日本改学医,最终还是搞文学,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结果。郭沫若背的第一部书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到日本以后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从事医学研究之后转攻历史,最后聚焦诗歌。他至今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最早破译甲骨文的学者。五四时期的一代人物从古代传统文化起步,博学勤思,触类旁通,最终成为“大家”,也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这些人物和现象对我们有很大启发,非常值得思考。我认为4岁开始背诗,到15岁语文学习基本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的精华为主,这样就利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4岁诗300,5岁文300,6岁诗文300,7岁文白相加,8~9岁开讲,10~11岁重点在写作,培养写作能力。15岁时不但对中华民族有了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写一手好的白话文。我不反对白话文,但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文言文学习和白话文学习倒过来了。我认为应该先学古文,再学白话文。比如鲁迅的白话文中关于国民的思想是很深的,也是很难的,不好理解;《论语》就不难,也不算深。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评为世界10大箴言,这也不是偶然的。虽然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是孔孟的最高理想,只是次等的理想,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是这八个字,坚持100年会怎么样?不怕学生不懂,不懂可以回家问父母。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去勉强别人,再举些例子学生就明白了。我们整个民族都要遵循这样一些儒家的道德箴言行事,这么好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办呢?

白话文要到高中再系统学,因为前边有古文的功底,容易理解,就能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小时候记忆力好,理解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减退,理解力逐渐增强,这样的话就会更好一点。我们国家干什么都没有耐心,教育是世纪性系统工程,要实验十年八年的才行,看看实验下来是怎样的再往前推进。

三、要警惕一些伪命题。我们语文教育界现在有些伪命题,比如说学生作业多增加了负担等。学习语文和学习数理化不一样,语文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是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学出兴趣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是根,其他学科是叶;语文是水,数理化等学科是水里养的鱼。语文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会增加负担。我自己读小学、初中、高中时从来没有觉得语文是负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教室贴了历史年代表,别人记不下来我一会儿就全记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因为押韵呀。教室里还挂了一张地图,我知道“好望角”在什么地方,老师还给我讲为什么叫“好望角”,我就想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好望角”。78岁那年我如愿以偿,到了“好望角”,虽说只是一次旅行,但对我而言是件很值得纪念的事。学语文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下特别的功夫,不需要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文章都押韵,节奏感很强,琅琅上口,很容易学。

四、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和语文学习一样,都要“四到”。“四到”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陈垣讲的,他说学习要“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笔到”。领会中华民族精髓要“心到”“笔到”,我主张15岁时要能写出简易的文言文。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要真正学懂学通,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里。首先要积累知识,背诵诗词歌赋。其次是培养做人的道德。我们一路走来,有很多大家箴言,先背箴言,然后学做人。然后写作,学语文不能只停留在学口语上,不只是学听说。我们学习语言的理想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写出一篇篇有思想内涵、情感丰富、诗意盎然、风趣横生、逻辑通达的好文章。很多人数理化学不好,很大原因是因为语文学得不好,不能写出好的文章。

启功老师曾说:“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我借用他的这句话,呼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继承这种思想来对待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家共同研究,一起去踏出一条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互通互融的路来。

本文系作者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1月)上的发言,原载2015年5月《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




【欢迎报名】


【读书人的盛会 思想者的乐园】 《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邀请函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作学术交流用。

如认为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小编,

小编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

朋友,读完文章请顺手点开最下面广告,

获取生活资讯,支持教师博览,谢谢!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jsblzzs

本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您的朋友圈。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xt545328、本微信QQ群

203424741,以推荐您认为的好文章。

欢迎订阅2015年《教师博览》杂志

邮发代号:文摘版44-70,原创版44-76,科研版44-32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